教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教案的反思过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从而共同提高教学效果,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2
重点与难点: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b.揆(kuí)情度(duó)理c.惭愧(kuì)
d.乌啼(tí)e.玄(xuán)学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4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7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枫桥夜枫桥夜泊教案篇8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自然教案最新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