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优秀的教案,这也是教师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教案是老师上课的重要依据,也是为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观察,列举生活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感知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5+5+5+5=
3、趋势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学生们满脸困惑)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法宝——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得多,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问:看,这是我们20xx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现在咱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 (教师板书)
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
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板书:一五得五)
3. 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教师:咱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 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三)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生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
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四)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行吗?(行)
(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4、教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口诀?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深化记忆,强化5的乘法口??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二)计算并说出口??
5×3= 5×5=
2×5= 4×5=
(三)看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四)小游戏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
课堂作业
第53页练习十第1题、第5题。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二年级上册教案数学人教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同学经历从实际情境中笼统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笼统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同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协助同学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复习: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连加连减题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四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身上都带着一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们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谁来帮帮它们?
2、新课引入。
师:丑小鸭们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们飞呀飞呀,飞到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电脑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那应该怎样列式?板书:4+3
(2)教师操作屏幕,重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2只的场面。
师:看到这一情景,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并提出问题呢?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再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⑶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⑷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⑸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类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同桌讨论,互说计算过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4+3-2并标明计算顺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3、学习例2。
电脑演示例2:湖中4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⑴学生说图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⑶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⑷翻书试着计算4-2+3。
⑸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师:为什么先算4-2?计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标明注出计算的顺序。
4、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四)反馈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画)
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⑵列式计算。
⑶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游戏:小青蛙找家。(练习十二第2题)
⑴班齐唱《小青蛙找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戴上头饰,帮小青蛙找家。
⑵分组读算式,并说出计算顺序。
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的教育。
3、解密大行动。
⑴独立完成计算卡上的10道式题。
⑵游戏规则:任选一题算出得数,如果这个得数是下方这5个密码中的一个的话,你们组可相应获得两颗星星。
⑶请同学说出得数,并说出计算过程。给说中密码的那组加星星。
4、小结比赛结果。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本第75页说给爸爸妈妈听。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