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一定要表明接下来的教学目标,一份优秀的教案是能够提升我们教学质量的,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一钠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钠教案篇1
团结互助,共建和谐班级
高一1班主题班会
一、班会目的:
1.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2.在活动中感悟与人合作的方法,学会与人合作。
3.感受团结合作带来的快乐。
4.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好活动所需的道具,多媒体等。
2.将学生分好组(四大组)。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团结——《徒弟的困惑》
以故事开场: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智者和他的徒弟正漫步于河边,智者问徒弟:“怎样才能使一滴水永不干涸?”徒弟大惑,然后曰:“将它托入掌心。”师父笑曰:“非也,非也!将它投入大海之中。”
多聪明的办法啊!你们想到了吗?一滴水只有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如果说我们班的就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不正是大海中的一滴滴水珠吗?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自己,一个集体也正因为有了我们才生发光芒。
(二)体验团结
1.语言接力赛
游戏规则:将同学们分为四组,从第一组第一个同学开始,一人说一句,一直接下去,中间不能说错,如果错了就得从头开始,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好,时间花的最少,这一组将成为优胜小组。
接力语言为:一只,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2.报纸上叠罗汉
游戏规则:将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室的空白地方铺上四张报纸,让各个小组的同学站到报纸上,每个小组各自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最后哪个小组站到报纸上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小组就取得了胜利。
两个活动结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从游戏中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三)感悟团结
1.细数你身边关于团结互助的小故事:
请几位位同学到讲台上面讲一则关于团结友爱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例子也可以是反面的例子,可以是从书上看到的,也可以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
总结: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体会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团结互助的精神无时不在。我们开心时,希望可以有人一起分享,因为我们知道独享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有时难免也会遇到挫折、失败和困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
候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团结合作来度过一些难关。
作为一个班集体,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有时想想,世界上这么大,为什么我不跟其他同学同班而就和你们一个班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缘分,一转眼,我们大家都相处了大概四年的时间了,而一转眼,我们升上了中学,大家很有可能就要各奔东西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在一起学习的这段时间。一起团结互助,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加的温馨。
(四)四班会结束
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同学们在音乐中感受家的温馨,增强孩子们对班集体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高一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知作者体裁
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3.说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 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4.说体裁: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中国新诗的发展:
二、读——理内容结构
1.自由读:读两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
3.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
①什么是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 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 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4.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三、探——析形象语??
1.小组合作探究
分小组研读诗歌,探究的主要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其中的一两各方面):
①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③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④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 九节。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
2.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
3.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
①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②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③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④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 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⑤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听——悟情感主旨
1.过渡:作者用问答的形式抒发诗情,那么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请听名家朗诵。
2.播放朗诵视频。
3.分析点播: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4.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五、吟——得要领技法
1.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和主旨,请说说吟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2.吟咏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比如:
3.吟诵比拼:①小组互相讨论,在书上标记,互相听读。②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
六、写——晒收获感受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示例1: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示例2: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示例3: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高一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熟悉,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熟悉;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 反映了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 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公差 ,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 中,首项 , 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 中,公差 , 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 , 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 中, , 求 .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 和 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 和 , 和 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 和 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 和 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 中, …
由条件可得 即 ,可知 ,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 ; ; ;….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 中, 求 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定?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考察 随项数 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 的情况. 此时 是 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 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值所做的预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 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 用方程思想熟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 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1. 方程思想的运用
2. 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 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4. 研究项的符号
高一钠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判断指数函数。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知识,指数函数是函数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若能将其与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着去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则一定能从中发现指数函数的本质,所以对已经熟悉掌握函数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并不是太难。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学习,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从特殊向一般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但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有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活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研究心的函数,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做出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新课讲授指数函数的定义
(四)巩固与练习例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一钠教案篇5
对数函数的应用 教案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
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 奇偶性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
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t;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t;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t;0;lnЛ>1,
log0.50.6t;1,所以logЛ0.5t; log0.50.6t;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
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
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
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
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
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
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t;板书>
解: x2+2x-3>0 xt;-3 或 x>1
(3x+3)>0 , x>-1
x2+2x-3t;(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log0.5u, u=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x- x2>0, ∴0
u=x- x2=-(x-0.5)2+0.25, ∴0
∴y=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x- x2
y=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
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
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
单调性。
高一钠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
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
二、点:
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
定 义
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第二定义:
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
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图 形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性 质
焦点在x轴上
范 围:
对称性: 轴、 轴、原点.
顶点: , .
离心率:e
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
定义式:
范围:
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
(2)余弦定理: + -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 )
三、基础训练:
1、椭圆 的标准方程为 ,焦点坐标是 ,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 的值是__3或5__;
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
4、已知椭圆 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 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 ;
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顶点 ,顶点 在椭圆 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 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最大值是 8 .
?典型例题】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
(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
解:设方程为 .
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 ,求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椭圆方程 .
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设方程为
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 、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 (精确到1km).
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 在 轴上,
则 =oa-o = a=6371+439=6810
解得 =7782.5, =972.5
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
例3、已知定圆
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 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
上式可以变形为 ,又因为 ,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
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
设动圆圆心为 ,则 为半径 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 ,
即 ,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
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 |和|(1)求椭圆的方程;
(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 .
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
解:(1)由题设| |=2| |=4
∴ , 2c=2, ∴b=∴椭圆的方程为 .
(2)设∠ ,则∠ =60°-θ
由正弦定理得:
由等比定理得:
整理得: 故
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
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 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
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
所以有 所以点
(2)当m分 pp?@之比为 时,设动点 ,则 的坐标为
因为点 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 ,
即所以点
例6、设向量 =(1, 0), =(x+m) +y =(x-m) +y +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 ?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i)∵ =(1, 0), =(0, 1), =6
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 pf1+pf2=6>f1f2
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 2a=6,∴a=3
又∵ 2c=2m,∴ c=m,b2=a2-c2=9-m2
∴ 所求轨迹方程为 (x>0,0<m<3)
( ii )设b(x1, y1),c(x2, y2),
∴∴ 而y1y2= (x1-2)? (x2-2)
= [x1x2-2(x1+x2)+4]
∴ [x1x2-2(x1+x2)+4]
= [10x1x2+7(x1+x2)+13]
若存在实数m,使得 成立
则由 [10x1x2+7(x1+x2)+13]=
可得10x1x2+7(x1+x2)+10=0 ①
再由
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
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
所以
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
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
例7、已知c1: ,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
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 )或(1,- ).
∵点a在抛物线上,∴
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 ,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
(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
由 (kx-k-m)2= ①
因为c2的焦点f( ,m)在y=k(x-1)上.
所以k2x2- (k2+2)x+ =0 ②
设a(x1,y1),b(x2,y2),则x1+x2=
由
(3+4k2)x2-8k2x+4k2-12=0 ③
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
从而 = k2=6即k=±
又m=- ∴m= 或m=-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
例8、已知椭圆c: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 .
(Ⅰ)证明:(Ⅱ)若 ,△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
(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 ,0),b(0,a).
由 得 这里∴m = ,a)
即 解得
(Ⅱ)当 时, ∴a=2c
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
∴a=2,c=1,b2=a2-c2=3
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
(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
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
pf1= =得: =e ∴e2= 于是
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
?模拟】
一、选择题
1、动点m到定点 和 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 ( )
a、椭圆 b、线段 c、无图形 d、两条射线
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a、 c、2- -1
3、(20xx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 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 )
a、2个 b、4个 c、无数个 d、不确定
4、椭圆 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 ( )
a、32 b、16 c、8 d、4
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 的最小值为( )
a、 c、
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 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等于( )
a、 c、
二、填空题
7、椭圆 的顶点坐标为 和 ,焦点坐标为 ,焦距为 ,长轴长为 ,短轴长为 ,离心率为 ,准线方程为 .
8、设f是椭圆 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 ),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 .
9、设 , 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 ,则得 .
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和椭圆 共准线,且离心率为 .
(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 和 ,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
12、已知 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 上的动点,求aq中点m的轨迹方程
13、椭圆 的焦点为 =(3, -1)共线.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 ∈r),证明 为定值.
?试题答案】
1、b
2、d
3、a
4、b
5、d(法一:设 ,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 .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6、c
7、( ;(0, );6;10;8; ; .
8、 ∪
9、
10、m< 且m≠0.
11、(1)设椭圆方程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 .
所求椭圆方程为 的坐标为
因为点 为椭圆 上的动点
所以有
所以中点
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 为钝角.当且仅当 .
14、(1)解:设椭圆方程 ,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 ,化简得:
x1x2=
由 =(x1+x2,y1+y2), 共线,得:3(y1+y2)+(x1+x2)=0,
又y1=x1-c,y2=x2-c
∴ 3(x1+x2-2c)+(x1+x2)=0,∴ x1+x2=
即 = ,∴ a2=3b2
∴ 高中地理 ,故离心率e= .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 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
∵m∴ ( )2+3( )2=3b2
即: )+ (由(1)知x1+x2= ,a2= 2,b2= c2.
x1x2= = 2
x1x2+3y1y2=x1x2+3(x1-c)(x2-c)
=4x1x2-3(x1+x2)c+3c2= 2- 2+3c2=0
又 =3b2代入①得
为定值,定值为1.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高一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一钠教案篇7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_(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_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
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_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解题指导】
第一题,第二题参见【课文解析】。
第三题,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_彩。“机器”借指包身工。“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了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第2题,第3题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第4题,罐装了的食品与空气隔绝。“罐装了的劳动力”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无法与外人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无法接受思想,无法寻求帮助,可以供资本家们任意压榨。
第5题,“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这种强盗逻辑的批判与否定,完全地引出强盗们剥削者的逻辑,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无耻与凶残。
第6题,“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用在这里,强调“黎明”终究会到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某一些人”指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等。用“警告”,表达作者义愤的感情。
第四题,1第①句表达效果好些。“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这三个短语被提前强调,就突出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辛苦。
2第①句是被动陈述句式,②是主动陈述句式,联系上下文,必须用被动句式。
3第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强调的语气比第②句重,所以①合适。
4第①句里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一顿一问,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第②句太平淡了。
?资料窗】
作者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高一钠教案篇8
?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