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上课质量提早撰写的文字材料,为了做好新学期的教学工作,相信教师都有制定一份教案,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爱》的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爱》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探索物体由浮变沉、由沉变浮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 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活动准备:
1、 金鱼缸5个。
2、 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玩具吗?你们的玩具一般会装在哪儿呢?有个小女孩,和你们一样也有许多玩具,他喜欢把玩具装在玩具盒里,有一天她抱着心爱的玩具盒经过小河边,被一条小鱼看见了,小鱼忙叫住小女孩说:“小姐姐,你手里的盒子里装的什么呀?”小女孩说:“是我平时爱玩的玩具呀,有利有很多呢?”
提问:孩子们,小女孩玩具盒里的玩具就在你们桌上的篓子里,请一个孩子告诉我,她的盒子里有些什么玩具?(毛线、泡沫、玻璃瓶、木质方块、回形针、木筷、橡皮泥、磁铁)
师:小鱼听说小女孩有这么多玩具很羡慕,于是哀求道:“小姐姐,能把你的这些玩具借我带回家玩玩吗?”小女孩惊讶的说“你的家住在河底下,这些玩具你怎么带回家呀?小鱼紧跟着说:“你把这些玩具放到水里,它们会沉到水底的。”小女孩疑惑的问:“真的吗?”
提问:孩子们这些物品放到水里真的会沉到水底吗?(个别回答)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提问:刚才都是你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验证你们猜的对不对呢?(做实验)
师:好,现在请你们将篓子里的物品一件一件放到鱼缸里,然后观察结果。(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品是沉到水底的?哪些没有沉到水底的?它们在水里是什么现象?(浮起来)
三、探索如何使水面上物品沉到水底
师:小鱼看到橡皮泥、磁铁—————沉到了水底非常开心,可是发现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沉下去有很失望,她再次哀求着小女孩:“小姐姐,你能不能再想想办法让那些浮在水面的玩具也沉到水底呀?我保证在太阳落山之前一定将所有玩具还给你,小女孩站在小河边苦思冥想了起来。
提问:孩子们,你们能帮助小女孩一起想想办法吗?
师:下面请你们一组一组的互相商量一下,想到办法后就动手试一试,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的我奖励他们一张小贴画。(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的?(个别回答)
四、探索如何使沉到水底的物品浮上来
师:小鱼看到所有物品都沉到水底特别激动,他跟玩具们在家里玩的可开心了,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小女孩要赶着回家,于是,她对着小河大喊道:“小鱼宝宝,我要回家了,你赶快把我的玩具还回来吧!小鱼听到了呼喊声,赶紧停了下来,他着急了,他不知道怎么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到水面上去。
提问:孩子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些沉到水底的玩具浮起来吗?
师:你们先商量一下方法,商量好了就动手试试吧。(幼儿操作)
提问:你们用的什么办法使沉到水底物品浮起来的?(个别回答)
教师总结:
五、探索让“土豆”浮起来的方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老师带来了一瓶神奇的水,能让土豆浮起来,你们相信吗?我请一个孩子拿着土豆来试试,你们观察结果。(个别孩子操作)
提问:为什么我的这杯水会让土豆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师:请一个孩子来尝尝水的味道。(个别孩子品尝)
提问:告诉大家什么味道?为什么是咸的?
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盐,你们来试试放了盐的水真的能使土豆浮起来吗?请一个孩子放盐、一个孩子用筷子搅拌,其他孩子数数需要放几勺盐才能使土豆浮起来。(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师:原来放了盐,土豆就能浮起来了,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片大海它的本领更大,我们来看看,他能让什么东西浮在水面。(观看视频)
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浮在水面上了?为什么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躺在水面上而不会淹死呢?
师:原来这片大海里盐的含量相当的高,高到了几乎没有动物和植物在里面生存,所以这片大海有个名字叫“死海”。
师:小女孩知道了死海的秘密,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个玩具而去破坏小鱼生活的环境,于是她对小鱼说:小鱼宝宝我的土豆玩具就送个你吧!我回家了,再见。”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帮助小鱼和小女孩一个很大的忙,小鱼和小女孩很感谢我们,我们也从中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知道了,有些物品放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我们还通过想办法让浮着的物品沉到水底,再想办法让沉到水底的物品浮到水面,其实,水底的物品能浮到水面最大的功劳是水,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浮力”,水就像一双大手,把水里的物品往上托,所以有的物品能自己浮起来,但是因为,水的浮力有很有限,所以,有的物品不能自己浮起来,必须依靠着浮起来的物品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还有在水里放盐加大水的浮力。
大班《爱》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剪弧线、齿轮线和楼空剪的方法来表现侧脸人物的头部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空间创造思维,感知剪纸活动的特点。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剪刀、铅笔和长方形的卡纸,侧面人物头部剪影欣赏范例4-5个,展示板三块等。
活动过程:
一、学习用剪弧线的方法剪出脸部的侧面轮廓。
1、区分长方形的长边、短边,知道要在长边上剪。
老师带来一张什么形状的纸?它有几条边?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示范侧脸轮廓的剪法。
师:老师要用剪刀在长方形的长边上来变魔术,眼睛仔细看好我是怎样变得。(教师用剪刀在长边上用剪弧线的方法剪出三座上,提问:
变出了什么?(三座山)你觉得这三座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座山连起来完整的看你觉得像什么?(一个人的脸,而且是侧面)每座山分别是脸上的那一部分?
第一座山是下巴,第二座山比较尖是鼻子,最上面的山是额头。
3、用楼空剪的方法剪出眼睛和嘴巴。
如果这就是一张侧脸,那还应该有什么?(眼睛、嘴巴)眼睛在什么位置?嘴巴呢?
提醒幼儿眼睛和嘴巴的位置。(眼睛在鼻子和额头两座小山,嘴巴可以在下巴上剪)怎样剪出镂空的眼睛呢?
请幼儿来尝试,然后在这基础上教师总结示范:可以对折后剪去以一部分,镂空剪的方法。
二、利用白纸幼儿尝试剪出侧脸的轮廓。
引导幼儿以念儿歌的形式来剪:走过一段马路,遇到第一座山,上山下山,遇到第二座山,上山下山,遇到第三座山。
教师根据幼儿个别情况进行指导帮助,提醒孩子三座山要适当空开一些,
三、欣赏侧脸剪影的范例,进一步丰富头发的多种造型。
出示多幅侧脸剪影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并发现:
1、这些侧脸剪影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有头发,耳朵,耳环等)
2、说说都有哪些发型?它们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男生还是女生?
先请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楼空剪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发型。
3、教师当场示范一个发型,提醒孩子一定要剪去一部分才能将轮廓清楚的表现出来。
4、请幼儿也来尝试一下。
三、提出活动要求。
1、按步骤来尝试,自己设计一个侧脸形象,通过改变发型来创造出多种不同的侧脸形象。
2、操作过程注意用剪安全。
3、剪下的纸削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能乱丢,注意卫生。
四、幼儿动手操作。
1、提醒孩子要用镂空剪的方法来进行
2、也可以把刚才那张白的完成后,再换彩纸。
五、展示作品欣赏。
1、请幼儿自己介绍作品,说说这个人物是谁?
2、教师要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大班《爱》的教案篇3
典型经验:
美术、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玩具准备:
棉布方巾衣服、橡皮筋或夹子、各色染料、脸盆、勺子、水。
游戏玩法:
1、清水浸润要染的布料或衣物后拧干备用。
2、根据染法和活动人数,提前配好染料(25g染料可染10件衣服)。
3、方巾染色过程:
(1)将方巾叠成w状长条再折成三角形;
(2)用木夹夹住三个角固定造型;
(3)戴上手套,滴染料;
(4)装入密封袋放24小时;
(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4、t恤染色过程:
(1)准备t恤和扎染材料;
(2)从衣服中间抓起,旋转;
(3)用皮筋固定造型;
(4)滴染料并放入密封袋存放24小时;
(5)清水漂洗,去掉浮色晾干。
指导建议:
1、扎染的面积以及颜料的稀释程度都会影响扎染效果。
2、5g扎染粉配置比1瓶60ml的水。
3、粉末里添加固定色剂,无需再调配颜色。
大班《爱》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在节日期间,孩子们特别的开心、愉快,而《喜洋洋》是一首节奏欢快、热烈、舒展的曲子,幼儿在欣赏、打击中能体验到欢快、热烈、喜悦的气氛。把乐曲《喜洋洋》运用于“六一”儿童节,使幼儿通过节日,能很好地去感受乐曲和理解乐曲,因此,我设计了本次音乐教育活动。
一、半日活动总目标:
1.让幼儿参与布置节日环境,体验自己布置节日环境的快乐。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美,并能随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3.让幼儿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能听从指挥,正确地进行演奏。
二、半日活动准备:
1.运用彩色纸、剪刀、浆糊等材料,指导孩子用撕、折、剪、贴等方法,做出各种花、彩条、彩链或其它装饰品,布置本班的活动室,以增强节日的快乐气氛。
2.录音机、音乐磁带、舞蹈道具、各种打击乐器。
三、半日活动程序:
(一)晨间活动:
幼儿入园后,引导幼儿欣赏班内的环境布置,让他们感受节日的气氛。
(二)集体教育活动
活动一音乐欣赏:喜洋洋
[活动目标]
①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欢快、热情与喜悦、舒展的情绪变化及三段体的结构形式。
②培养幼儿热爱民间音乐的情感,鼓励幼儿随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活动准备]
①录音机、《喜洋洋》乐曲录音带、《庆祝六一》歌曲录音带。
②舞蹈道具(扇子、彩绸、唢呐)的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程序]
①幼儿随着《庆祝六一》的歌曲,进入活动室。
谈话:刚才你们听到一首什么歌?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你们高兴吗?下面老师请你们听一首乐曲。乐曲的名字叫《喜洋洋》。(引出课题)
②教师放《喜洋洋》乐曲录音带,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听完音乐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启发幼儿感受乐曲的欢快、热烈、喜悦、舒展的气氛。)
③让幼儿欣赏第二遍。
提问:乐曲一共有几段?哪一段和哪一段是一样的?两段乐曲有什么不同?
④分段欣赏。
a:第一段乐曲有几个乐句?音乐是优美、舒展的还是欢快热烈的?
b:听完第二段后,提问:这段音乐和前一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c:听完第三段后,提问:这一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像呢?(对,像第一段音乐又热闹起来了。)
小朋友,今天我们的心情就像这首乐曲一样,愉快、喜悦,还有些什么时候,我们的心情能用这首《喜洋洋》乐曲来表达呢?启发幼儿说出在节日里(元宵节、过新年等),发生了高兴的事和为他人做好事时的心情,能用《喜洋洋》乐曲来表达。
⑤完整地欣赏音乐一遍,教师随时注意提醒幼儿倾听音乐的变化。让幼儿知道一、三段乐曲欢快、热烈,二段优美舒展。
⑥再完整欣赏一遍音乐,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小道具,边听音乐边即兴舞蹈,让每个孩子都尽情地、充分地表现自己,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欢乐,从而理解音乐,达到欣赏的目的。
活动二节奏乐:喜洋洋
[活动目标]
①通过动作,声势练习,感知打击乐曲所表现的欢快活泼的情感。
②学习轮奏、合奏,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和谐美。
③引导幼儿听从指挥,正确地使用乐器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
①《喜洋洋》录音带、录音机。
②图形节奏谱挂图和打击乐器。(三角铁、响板、双响梆子、铃鼓、鼓、钹)每幼儿一件。
[活动程序]
①欣赏音乐,让幼儿再次感知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并用手拍出节奏。
②教师教幼儿用声势练习法(拍手、跺脚、捻指等)对乐曲节奏进行练习。启发幼儿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感受。教师并适当地用节奏语言,帮助幼儿感受和掌握乐曲的节奏型。
③引导幼儿按图形节奏谱进行轮奏,要求幼儿听从指挥,并能正确使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
④每一种乐器演奏熟练后,让幼儿进行合奏练习,并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和谐美。
⑤教师放录音,并指挥幼儿用乐器正确地进行演奏。
[活动延伸]
把全班幼儿分成两组,一部分幼儿打击乐器,一部分幼儿自由跳舞,然后交换进行,让幼儿边打击边跳舞,使幼儿充分体现乐曲中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从而使幼儿表达出庆祝自己节日时愉快的心情。
大班《爱》的教案篇5
手工活动:做花灯
活动目标:
1、乐于拆装花灯,探究花灯的制作方法。
2、能用多种方法剪出相同图案的灯片,并能掌握纸张拼插的技能。
3、学会共同观察,尝试合作制作花灯。
活动准备:
1、教师实现做好的简单的花灯每组一个,灯片可采用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异形等不同造型。
2、订书机、剪刀每组一个,夹子多个,单色笔同幼儿数。
3、彩色卡纸每人5张,硬卡纸做的圆形灯芯(中心打孔)每人2个,线绳1根,穗头1个。
4、教师教学资源《美丽的花灯》,欢快的民乐《喜洋洋》作为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说一说在灯会上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自己喜欢哪一种?引制花灯的兴趣。
2、引导幼儿拆装、观察花灯,学习花灯的做法。
(1)每组一个花灯,请幼儿观察,说说花灯是怎么做的。尝试小心地拆装花灯,研究花灯的组成部件,讨论花灯的做法。
教师边示范边:花灯的组成部件有四种:多个灯片、2个灯芯、1根灯绳和1个穗头。先将灯绳从灯芯中心穿过,下部打结,再将灯穗用同样的方法固定在灯芯上,将灯片上的开口与灯芯开口对插,灯片全部查好后,花灯就做成了。
(2)学做灯片。
印画法:将纸分成四份,先在一份上画出灯片图案,剪下后放在其他三份上,分别描画出来,再剪出来。
重叠法:将纸对折后两边再对中心线折,在一面纸上画出灯片图案,用手捏紧纸张剪下图案,灯片就可以一次做成。可以借助订书机或夹子将纸固定后,再剪图案。因为重叠的纸较厚,剪时要特别用力,注意安全。
(3)播出教师教学资源《美丽的花灯》,拓展幼儿设计思路。提示幼儿利用纸的不同折法,如横折、竖折、三角折等,可以做出不同的灯片。
3、幼儿设计灯片做花灯,要求每组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重点指导用重叠法剪灯片的幼儿,叮嘱幼儿捏紧纸片,并根据需要帮幼儿订、夹纸片。鼓励做得快的幼儿帮助其他同伴一起完成。
4、逛灯会。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幼儿手提花灯,自由地在活动室走动,相互欣赏并适时介绍自己制作的花灯。
活动延伸:
幼儿将花灯带回家,和家人一起欣赏。同事请家长搜集一个适合幼儿的灯谜,让幼儿会说谜面,知道谜底,并将灯谜制作成卡片,悬垂在花灯下方,第二天再带回幼儿园。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 中心幼儿园 耿红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