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的作文,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抓住作文的中心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忙作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忙作文教案篇1
今天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晴天,晚饭后,我们全家人一起到楼顶去看看星星和月亮。
抬头一看,一个明亮的月亮像灯笼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月亮周边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好像是趁着这大好天气,月亮妈妈带着星星宝宝们出来给我们表演节目了。有的星星大的像乒乓球,有的小的像珍珠,更小的像萤火虫。仔细一看,它们就像顽皮的小朋友一样,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似乎在邀请我们和它们一起玩游戏呢。
突然看到有一道亮光快速地从天边上一划而过,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以为是天上的飞机坏了,从天上掉到地下了。正当我惊讶万分的时候,爸爸说,那就是彗星。在我们看到彗星的一刹那,它已经在天空中飞行了数千里了。爸爸接着说,“天上的星星看起来都很小,彼此之间也挨得很近,像芝麻、绿豆一样大大小小的拥簇在一起。其实它们都很大很大,是地球和太阳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两颗星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几十甚至几百万公里。”真没想到天上的星星这么大,星星之间的距离这么遥远。真没想到,天上的星星看起来很平凡,其实它们身上还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
爸爸的话,让我对天上的星星更感兴趣了。看着天上闪烁的星星,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想到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飞机和飞船,让我们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来飞去。我遥想着,以后我们一定会发明出飞得更快更远的超级飞船,以最快的速度在各个星星间飞行。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天空中寻找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把人类迁移过去。我就坐在超级飞船上,像个快递员一样,整天忙碌着,飞奔于各个星球间,给大家带去各种各样的好消息。
我慢慢睁开眼睛,看到天上的星星变得更加可爱了。它们有的向我招手,有的向我眨眼睛,有的对我说悄悄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怀揣着探求星星的梦想,终有一天,我将飞往浩瀚的天空,打开星星中隐藏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忙作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2.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
事。
教学板块:
听故事:听出好故事的标准。
看故事:看出好故事的构思。
聊故事:聊出好故事的波折。
写故事:写出好故事的精彩。
一、听故事
出示: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就像小猫喜欢吃鱼,山羊喜欢吃草一样。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听过哪些故事?指生交流。
2.那么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们觉得怎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指生交流。
预设:精彩的。有趣的。感人的。有意义的。
人物活灵活现的。语言动人的。情节曲折的。让人想不到的。
(根据交流,板书关键词。)
3.(师:这些都是我们听故事听出的经验啊。)在这些关于好故事的经验当中,有一条我认为最重要。所以,我要把其它几条擦掉。你们觉得我会擦掉哪几条?
留下:情节曲折。
师:情节曲折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才是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波三折写故事。(板书)
4.听老师讲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听完要想想最符合哪一条标准?
故事情节:早上乘坐公共汽车去江阴——车上人很多没有座位——我幸运地得到一个座位——上来个老奶奶——大家都不让座,我也闭眼装睡——一个小孩子让了座位,我很不好意思——又上来个女人,像是怀孕了——我想到自己妹妹,于是起身让座——女子红着脸不坐我让的座位——她说我还没她长得结实——原来她没有怀孕,只是比较胖而已。
1)你觉得老师讲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指生交流。预设:很好。有趣。情节曲折。
2)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示范画故事情节图。
一波(事情):让座
三折(曲折):第一折——我上车,我没座位到有座位。
第二折——老奶奶上车,我不让座到小孩让座。
第三折——女人上车,我让座到女人不坐。
二、看故事
a.出示剪纸(斗鸡)图片。这张纸剪的是什么?指生:两只公鸡,在争斗。
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背后可能就藏有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故事《斗鸡》,想想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尝试画故事情节图。
出示:
一波:斗鸡
三折:一折:破壳,争虫。二折:一斗,诈死。三折:再斗,双亡。
师:发现了“波折”,只要我们围绕“波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很快我们就会写故事了。
b.出示人物(莫言)图片。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不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还是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我们一起来看他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文字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波折”在哪里?学会画故事情节图。一波:卖白菜。
三折:
一折:母亲要卖掉最后三棵白菜,我不乐意。
二折:母子带着白菜赶集,我挨了母亲一巴掌。
三折:老太太挑拣白菜,我多算她一毛钱。
四折:白菜没有卖成,母亲流泪教育我。
1)如果让你给这篇文章拟个题目,你给的题目是?指生。
出示故事题目:《我为白菜狂的日子》,比较,说说看法。
2)一波三折写故事,这个故事不止“三折”,有“四折”呢!你觉得哪一折写得最精彩?
谈谈你的发现,好吗?
三、聊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本故事书,轻轻地打开它,里面藏有好多精彩的故事,有欢乐的,有悲伤的,有智慧的,有傻气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出示:温馨提醒
1)我要分享一个怎样的故事?先给故事拟个好题目。
2)我的故事“波折”在哪里?再画一张故事情节图。
3)我会问“为什么”“怎么样”吗?尝试着问一问。
想一想,画一画,聊一聊。学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四、写故事
孩子们请抛开写作文的念头,想一想你的故事,欢乐的,流泪的,在你心里留下深刻痕迹的,梳理它一波三折的过程,然后把它写下来,这一定会成为你故事书中精彩的一页!
板书设计:一波三折写故事
我的故事情节图多问
会命题为什么?
怎么样?
附: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通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
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
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
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
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
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忙作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5、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课时】
2~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哪你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我们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是一家,今天我们一起去《我们的民族小学》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在课文,勾画出我们要认的生字。
2、把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3、再划出这些生字带的词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
5、认读生字卡片和生词。
6、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都写了写什么内容?
四、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着篇文章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读出自豪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感情呢?
(美、团结。)
5、分别找出描写学校美,各民族同学团结的句子和段落。
(读中体会。)
6、课文中在什么情况小写下动物的,为什么写它们?
7、你喜欢这所学校吗?谈谈你的感受。
8、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背下来。
五、指导生字书写
忙作文教案篇4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忙作文教案篇5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来讲评一下第一单元的习作。(板书:作文讲评)
二、提问:
这篇习作是我们在学习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同题作文训练,大家都以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为写作对象,写了《我的老师》。在写作之前,我给大家提示几点要求,也就是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了?(学生回答)
1.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2.选材要真实,能突出老师的特点或精神品质。
3.叙事要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4.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三、总体情况:
关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尤其是写老师的,同学们不知练过多少遍了,题材并不新颖。但同学们却倾注了全部热情用心去搜集材料,用心去思考、组织、用心去书写。这种精神值得表扬。具体表现为①选材丰富多彩。
老师勤奋工作的、老师关心帮助同学的(像母亲)
老师和我们做朋友的、严格要求的
给我巨大鼓励的、送我上医院
帮我补课、温柔慈爱、雨中送我回家
领我们观察生活举行夏令营
老师教学有方的
②书写工整、美观。
徐伟、尹永诚、张东、董伟、郭新华
平时写字比较草的同学,这次都有明显改变。
③涌现出一批优秀习作
徐可、王睿、郭晶怡、孙洋、金兴麟、冯光宇、董威、赵志威、屈美特、姜美娜、李文博
以上习作达到或基本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其中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正提高。
1.关于六要素:大部分同学都能熟练运用,只有4名学生有要素交代不清的问题:
于伟、孙洋、徐伟、王??
有的事件不完整,有的时间没交代。
2.关于选材
①围绕中心
写作之前就要想好,你要表现老师的什么特点和品质,然后再从你的材料中查阅找一下哪几个事件能表现这一中心,两者要一致。有六名同学所选事件与主题不符。
王炼超、韩文玲、宋赫、孙艺含、宋佳新、赵伟、艾天宝
实际上,主题是人物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我们要从事件中去寻求,而不能凭空捏造。改正的办法是重新分析事件,从事件中挖掘提炼,能表现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就写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要实事求是。
②力求新颖:材料新颖包括两种情况:
a.你选的材料别人没有(材料新)。这次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写了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背我上医院、帮我补课,父母不在家照顾我,这样的材料可不可以写,可以,但缺乏新意。
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就跟我说,老师没啥写的呀,真的没啥写吗?我问问大家:有哪些人跟郑老师玩过篮球?元旦是郑老师领着大家过的吧?郑老师经常住在男生宿舍,对吧?对这些事大家连一点感受也没有吗?有的同学说:“他是来管我们的。”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吗?可是有几个人抓住了呢?只有徐可和王茜,当然我不是让大家都写郑老师,那样材料又不新了。
徐可读习作。
金兴麟、胡博文的材料也比较新
b.立意新
要从平凡的小事中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来。
读:例如:徐树卿的习作,也是写老师辅导我数学,材料不新,但是如果你想一想辅导徐树卿的是裴老师,她是数学老师吗?不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时间她休息一下或是组织大家玩一会,谁又能说她什么呢?这样一想,事件的意义就出来了,体现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在裴教师的心里,寄寓着父母般的殷切希望——可惜的是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材料没有感受,或是感受肤浅。
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提炼出来,这些提炼出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去就是议论、抒情,我们放在后面讲。
3.关于叙事:
事情是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为了给读者以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不仅要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出来,而且要把能表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语言、动作、神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的事件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不然只说老师怎么怎么好,谁会相信呢?
张东:一口气说了五件事都没展开。
展出,分析
徐可:过元旦那段的原稿与修改稿比较。
4.关于议论抒情。
在具体,真切的事件中,读者会获得强列的形象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议论和抒情,不仅会加深读者对事件意义的认识,而且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①什么是议论和抒情?
②为什么要议论和抒情?没有行不行?
例如:徐树卿
徐伟、尹帅、雀龙飞
③议论抒情必须恰到好处。
有的与事件不符,有的不深刻
有的扣大帽子,不符合实际情况。
李爽(不符)
胡博文(挖的不深)
郭新华(不恰当)
王春静(大帽子)
5.开头和结尾
尹帅、董威
小结:这节我们讲评了本次作文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课下大家要认真思考,根据老师评语的要求加以修改。
忙作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忙作文教案篇7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