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好文网 >心得体会

2023时代楷模事迹优质8篇

事迹材料的保存需要合理的储存条件和措施,以保证其长期的保存状态,事迹材料需要着力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时代楷模事迹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时代楷模事迹优质8篇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1

南仁东,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满分100)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即使和现在那些被标上“天才少年”的年轻科学家比,南仁东当时也毫不逊色。

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始,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南仁东冒雨进行选址考察

20xx年9月25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

20xx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情恶化逝世,享年72岁。从一句“咱们也建一个吧”到fast工程主体落成,南仁东花了整整22年。

fast简介

1963年,美国科学家在波多黎各修建了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 observatory),直径30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数亿光年以外的电磁波,这是宇宙真正的语言。

中国的fast镜面直径更大(500米),望远镜的`灵敏度是阿雷西博的2.25倍,更为重要的是,fast覆盖天空的张角为40°,而阿雷西博只有20°。这意味着fast能够轻松突破阿雷西博望远镜因张角太小所面临的观测天区面积小的限制。

从1994年提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概念,到最为艰难的选址,再到攻克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与此前著称于世界的两个最大射电望远镜相比:一个是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另一个是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fast的灵敏度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提高约2.25倍,并且在观测时会变换角度,接收更广阔、更微弱的信号。预计在未来10-20年时间里,fast将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南仁东轻描淡写地带过了自己22年来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和坚持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2

1月6日,喀什市委政法委对拉齐尼·巴依卡等6人的见义勇为事迹向社会予以公示,拟授予拉齐尼·巴依卡等6人“喀什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拟授予拉齐尼·巴依卡个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1月4日,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该校人工湖冰窟勇救落水儿童,失去宝贵的生命。连日来,他的感人事迹经广泛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崇高精神,把感动化为奋进行动。”喀什市委政法委干部张生泉说。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2004年接过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的“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这两天,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要去陈列着一家三代巡边照片的展览馆,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看着儿子巡边的照片,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家人们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是我的榜样,他正直真诚的品格和果敢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坚定地说,“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3

39年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始执行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此后虽经历大队更名、人员变换,但飞播航迹从未断线。

克服低飞等多重困难,他们播撒草籽、树种上万吨,作业面积超2600万亩,落种率、存活率达到先进水平,在茫茫大漠撒下无边的绿色。

1982年5月2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下,简易的土机场跑道边,聚集了大量群众——听说要用飞机种树,许多人前来围观。

当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积极开展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任务。他们的不懈坚持,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在“三北”防护林带飞播成林超100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宽3到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到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

矢志不移耕耘蓝天,造就丰硕生态成果

“飞机播种,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才能使树种、草籽精准落在播区并间隔均匀。”第一茬飞播人之一、今年已经72岁的宋占清说,“高度越低,飞机越不好控制”。当年,尽管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但为圆满完成任务,宋占清等人多次向民航及林业部门请教,不断改进飞播方案。

近了,更近了……宋占清驾驶一架飞机,不断降低高度。离地五六十米时,种子倾泻而下。播带上9张一米见方的测试白布都接到了种子,而且数量达标——首次飞播试验圆满成功。

首战告捷,拉开了该大队执行飞播任务的序幕。此后39年,他们的飞播航迹从未断线。其间,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但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坚决落实党的政策,年年执行飞播任务。

上世纪70年代,陕西榆林老城区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四周被沙漠包围。“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这句流传在群众中的顺口溜,道出了单纯人工植树造林的窘境。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沙漠里没有路,造林物资运不进去,水、肥、人、牲口、机械处处受限。

1983年,空军飞播队伍进驻,榆林治沙迎来转机。“飞机播种规模大、见效快。”石长春说,更让人感动的是,执行飞播任务的官兵不仅专业过硬,而且干劲足、作风好。

空军在榆林治沙飞播32年,造就了丰硕的生态成果。到2014年,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境内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石长春说,按原来每年人工造林10万亩的速度计算,需要86年才能完成治理,而在空军官兵不懈飞播下,仅用了32年。

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该大队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承担专业飞播任务的部队,至今仍在担负此项任务。

播区不是山区就是荒漠,地形复杂多变、气流变幻莫测。执行飞播任务的运—5飞机,没有自动或辅助驾驶设备,全靠飞行员手动操作。飞行过程中,遇到在半山腰陡坡上的播带,他们必须紧握驾驶盘,不断在山谷间做盘旋、上升、下降的飞行动作。更危险的是,飞播高度只有50来米,属于超低空飞行,技术难度大、风险挑战多、突发情况多。39年来,该大队官兵成功处置10多起险情。

老一代飞播人崔光允,曾遭遇两次发动机停车险情。“第一次是1992年,当时我正在加油,准备返回本场。”崔光允回忆,刚飞出跑道,飞机突然失去动力,“幸好跑道外是还算比较平坦的戈壁滩,我赶紧迫降、成功着陆。”

第二次更为危险。1994年6月6日拂晓,崔光允从一处简易机场起飞驶向播区。12分钟后,在200米左右高度,发动机仪表指针指向“0”。这意味着发动机停车,飞机失去动力了。

“我一看,前方是村庄,只有左后方有块农田,而且是个缓坡。”崔光允说,接地时,飞机剧烈颠簸,顺着坑坑洼洼的田地猛向前冲。他死死把住驾驶盘,终于迫降成功。

“从发现故障到降落,前后只有30多秒。根本来不及害怕,满脑子想着如何处理,后来回想起来一身冷汗。”可尽管如此,崔光允仍然选择坚守:从1983年起,他连续23年执行飞播任务。

狂风暴雨、烈日酷暑、强沙尘暴……该大队官兵多次遭遇恶劣天气,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39年来,该大队飞播航迹遍及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超过260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追逐沙海,不见绿水青山不收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在该大队展览馆,20多项表彰、88面锦旗,镌刻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广阔蓝天留下一道道听从党的号令、忠诚担当使命的壮丽航迹。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该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许多飞行员都表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飞播。

为了抓住一年中短暂的飞播时间窗口,该大队誓言“太阳不落飞机不停”,在榆林创下“3架飞机一天飞播38架次,18天飞播40万亩”的纪录。

战风斗沙三十九载,该大队官兵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困难,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的飞播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飞播林,既是生态林,又是致富林!到去年为止,该大队累计帮助我们完成飞播造林581万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飞播区235户农牧户的生活大幅改善,3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4

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他赴朝作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先后荣立一、三等功,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他复员回乡,深藏功名服务百姓,甘于清贫。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老复员军人孙景坤——

8月15日,在丹东光荣院里,96岁的孙景坤正在与护理员聊天,“好,这里真好,感谢党和政府安排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护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此前,他与大女儿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孙景坤作为特护养员被送到这里,享受24小时护理服务。

老人居住的特护区房间有20多平方米,空调、电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在他睡觉的电动护理床的床尾立着一个输液架,上面挂着老人的军装,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这是陪伴老人几十年的心爱之物。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在身边。所以我们在老人床边的右侧钉上了吊钩,军装和奖章就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院医疗康复科科长孙红霞说,老人晚上的觉少,睡不多久就醒了,护理员几次看见老人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奖章。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吊钩坏了,便将军装挂到了输液架上,让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见。

舍生忘死 勇立战功

走进金山镇山城村,拐过一条狭窄偏僻的小巷,踩着坑洼不平的土路,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平房,这便是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家,孙景坤此前就居住在这里。走进屋内,墙上贴满了老人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无声地诉说着他清贫朴素的生活和辉煌的过去。

走近细看,有摄影家为他拍摄的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有记录他在上甘岭战役的文字资料,也有孙景坤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桩桩、一件件,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激情如火的岁月。

孙景坤的故事,要从72年前的1948年说起。那年1月,24岁的孙景坤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告别新婚才5天的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40军119师357团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分别荣立二等功。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是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像刮风一样扑向他,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好的见证。

1949年,孙景坤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来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今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只是默默地望着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排长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声,排长又说,怎么也得让媳妇看见你还是个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没好利索,再次过江奔赴前线。

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却永远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孙景坤所在部队坚守在上甘岭161高地,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部队伤亡惨重,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在击退敌人疯狂反扑中,孙景坤击毙21名敌人,和最后剩下的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

孙景坤的外孙子毕元发对姥爷关于这场战役的讲述至今印象深刻,“战斗异常激烈,‘守着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依靠多年的作战经验,姥爷知道敌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敌人进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发现了一处盲区,敌人的火力打不到那里,他主动请战,跟战友借着坑道掩护奋力狙击,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毕元发说,事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和牺牲的战士身边,找到了昏迷的姥爷,他的腿部等多处受伤,耳朵也被震得几天都听不见声音。

在抗美援朝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亲切接见。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9篇《时代楷模主要先进事迹》,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5

比赛场上,她是让“敌人”心惊胆战的铁血玫瑰;训练中,她是对士兵严格要求的冷酷排长。面对家人,严玲内心深处依旧有柔弱的地方。

“无法像普通人那样陪伴在亲人身边,是我最大的遗憾”。入伍11年,严玲长期与家人聚少离多,每次通过微信电话和家人联系时,有太多的问候到嘴边,却不知从何说起。

每周训练结束后,严玲都会定期抽出一小段时间跟家里人通话。最疼严玲的就是爷爷,到了那天,爷爷便早早地守在手机旁,等待视频铃声响起。爷爷今年86岁了,听力有些模糊,通话时,严玲需要一字一句重复着自己说的话。

每每看到视频里爷爷满头的白发,严玲心中愧疚不已。平日里训练流血流汗不吭一声的女兵,竟偷偷湿了眼眶。

今年三月,距离爷爷的生日还有一个多月,严玲想为爷爷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想起过去在家的时候,爷爷常夸她的十字绣精美,但是直到参军入伍也没能为爷爷绣一幅。今年她想,无论如何也要抽出时间,亲手为爷爷绣一幅。

严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爷爷健康长寿,于是她选择了寓意着平安的百寿图。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寿”字所组成的百寿图,书写繁琐,绣起来更是复杂。

由于长期的训练,严玲的双手早就不复当初的柔软。但那又如何,绣不好那就拆了重绣,严玲一针一线都要力争完美。

一个月后,百寿图终于绣成了,她将自己对爷爷的思念和祝福邮寄到家。爷爷生日当天,电话视频这头,严玲看着爷爷拆开她亲手绣的百寿图,心里无比高兴。

在一身戎装的岁月里,严玲从一名新兵蜕变为令人赞叹的“两栖霸王花”,绘出了属于她的青春色彩。奋斗者,正青春!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6

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选派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他在苏联学习时,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不久,这庞大的“水怪”幽灵般地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在它下水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总航程达到6万多海里,消耗的核燃料“铀”仅有几千克。这黑色水怪,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彭士禄获得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正当他准备毕业回国时,一次简单但意义深远的谈话,彻底改变了彭士禄的人生轨迹……

正在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将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很快,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原子能动力专业进修深造。正是这段学习的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之后,他没有像他的父亲彭湃一样轰轰烈烈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而是像核潜艇一样悄无声息地“深潜”,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这一年,彭士禄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中苏关系出现裂痕。面对复杂的的国际形势,毛主席讲出了一句话,气势如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改变的岂止是彭士禄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彭士禄领导的核动力研究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短缺的办公经费,所里新来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是学核动力的……很多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这个核潜艇怎么干成,更是不知道!

彭士禄鼓励大家,困难中孕育着机遇,我们一步一步来!当时,先由他和仅有的几个懂一点核动力的人,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他还发动大家一起学英语,俄语资料没有了,就改看英文资料。他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屁股圆,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到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敏锐地意识到,核潜艇研制的春天就要来了。

1965年,代号为“09”的中国第一个核潜艇工程上马。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静悄悄地来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开始秘密建设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180天不见太阳、毒蛇蚊虫肆虐,他们依然干劲十足。彭士禄曾回忆道:“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1970年8月30日,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晚上18点30分,起堆试验的指挥长含着热泪宣布,核潜艇主机达到满功率转数,相应反应堆的功率达99%,核反应堆顺利达到满功率!

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7

9月16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人民教师王红旭的先进事迹,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王红旭,男,汉族,1986年12月生,重庆万州人,生前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他传承家风、担当使命,赓续一家三代从事教师职业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教书育人的光荣事业,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他以德立身、潜心施教,在基层小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关爱学生学习生活。他胸怀大爱、见义勇为,2021年6月1日,在重庆大渡口长江边勇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用短暂一生诠释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深刻意义。逝世后,他被追认为中共党员,追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2021年6月1日傍晚,重庆市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长江段附近有两名孩童(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在江边玩耍时溺水,被冲入距离岸边数十米的江水中。在紧急关头,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体育老师王红旭和同伴从百米开外冲刺跳入江中,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将两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但是,王红旭老师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王红旭生于教师世家,祖父母、父母、夫妻三代六人都是教师。祖父立下家规:教良心书、教清廉书、教公平书。在家人的熏陶下,2004年王红旭高中毕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12年教师生涯,王红旭4次荣获市、区优秀教练员称号,5次被评为区优秀指导教师,他还是校优秀教师、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在同事们眼中,王红旭干活从不分分内分外,有求必应。大家称他为“三不”先生——不急、不气、不争。

在危难时刻他舍身勇救儿童,用实际行动描绘了最坦荡无私的人间大爱、人性光辉,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价值追求,用生命托起师魂,镌刻了师爱永恒的历史丰碑。

2023时代楷模事迹篇8

步履艰难的家访路

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好模范事迹材料优质8篇

时代好少年心得体会优质6篇

三新时代的演讲稿优质7篇

做时代好青年演讲稿优质6篇

写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新时代少年梦演讲稿优质7篇

2023年卫国戍边英雄事迹8篇

2023年优秀党员事迹心得体会8篇

学楷模精神心得体会5篇

学公安楷模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81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