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好文网 >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通用8篇

要想进一步将自己的见解抒发好,写好心得体会是很重要的一步,心得写得越详细,说明你相关的收获就越多, ,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1

总书记说,梁家河的插队生活,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在梁家河,习总书记自费到绵阳学习,回去后,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却不知道珍惜。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去学几天,回来后还是按部就班工作,不懂得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学完只是意味着简历上又多了一次培训经历,而不能真正为村民因地制宜的办实事。这是我们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习总书记这种时时事事牵挂村民的精神。而且,现在很多农村都有了网络,有专门的网站,更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善于学习并能落到实处的工作方法。

在梁家河,习总书记把给他奖励的三轮车换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当年,习总书记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有这样的奉献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在这件事中,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梁家河,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总书记的平民情怀令我们敬佩,不论刮风下雨,他都同村民同样干活,不嫌脏不嫌累,吃苦耐劳。

能吃苦,正是我们现在的青年所普遍缺失的。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做温室里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不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干活,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做彻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村民的疾苦。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精准帮扶。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想为农民做实事,比在通信闭塞的习总书记插队年代要容易得多。所以,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都到院子里送他。而现在,有些村民甚至还不认识我们。

这正表现了习总书记平时平易近人的好人缘,直到离开后,他还跟老乡们保持了联系。总书记的这种平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去年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领导对镇干部提出的六个“一”活动,正弘扬了习总书记这种平民情怀。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2

习当年为了解决群众喝水问题,带领村民打了水井。在我的家乡沙洲坝,也有一口井,那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打下的“红井”,所以我感到沙洲坝与梁家河很有缘。从这两口井,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

日前,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结束了梁家河村考察之行,谈及体会时,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感受到从知青插队7年后,先后四次来到梁家河村,心中始终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这句话,特别是梁家河的经历让他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村支书是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换句话说,就是要多接地气。

“村支书是抓好《若干意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第一责任人。”曾小生说,作为村支书,对比习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和今天梁家河的发展变化,我们感到差距很大。他认为,村支书就是要心中有一本账,村民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比如,我们要对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进行逐项逐条梳理;精确细化到田园化建设、土地流转、产权登记等,结合实际规划好,积极向上争资立项,同时把自身造血与输血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万个梁家河跟上来。”曾小生表示,要认真向梁家河学习,立下愚公志,打赢扶贫攻坚战。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3

翻开纪实文学《梁家河》,我被总书记习近平知青岁月深深地感动着。在梁家河村民的记忆中,年轻的习近平最大的爱好莫过于看书学习: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喜欢在窑洞里看书。村民大部分是文盲,只知道他看的书很深。书是他下乡的时候带的,满满一箱。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晚上12点。

看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深思。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人精力足、记忆力好,正是学习的黄金期。诚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学一线的工作是极其忙碌繁杂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无论再辛苦,也不能将学习置之脑后。

当年,习近平白天要从事大量重体力活,掏地、种玉米、割麦子、打坝子,到了晚上用习近平的话来说:不叠被子,一钻被窝就睡。他身体上的劳累度比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更胜一筹。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习惯让他受益良多,“有文化,比农村人思想进步、想得深刻”的习近平很快在众多知青中脱颖而出,终于冲破意识形态的桎梏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学无止境,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青年人坚持的目标,更应该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努力的方向。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看完全书,我仿佛来到了黄土高原,来到的习近平主席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感受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教好书,育好人,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自己的育人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近日,正当全国上下都在纷纷学习《梁家河》这本书时,我也郑重地捧起这本书。

首先,封皮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近平的一句肺腑之言,他这样深情地评价梁家河村,我就想梁家河这个地方到底给这个伟大的领袖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影响,于是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细细品读了这部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一读就停不下来,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习近平曾经当知青时一呆就是七年的地方,仿佛看到了他在当年艰苦的岁月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坚持学习的生活情景。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那是非常艰苦的,他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人敬佩。他什么活儿都干,砍柴、耕地、挑麦、磨面,还要洗衣做饭,乡亲们评价他干活从不“撒奸儿”。习总书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为村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井,解决了梁家河村民的吃水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还为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习总书记虽然离开梁家河村,但他忘不了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忘不了这里的父老乡亲,2015年,习近平携夫人一起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他一声声喊着他们的小名,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回忆起曾经的经历,还有那一声声久别的问候,亲切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重情重义的国家主席。正如他所说的“1961年1 月,是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修身、学习为他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极为艰苦的时候,习总书记白天要干活,晚上,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锄地休息时都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读了《梁家河》一书,我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觉得习总书记今天的成就就是靠自己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的。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今后,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作为衡量和检验自己的工作的准绳。我相信只要自己多一份爱心、多一点付出,就会让祖国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雨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撑起一片蓝天。

6月8日,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全体教师在张勇校长的带领下,集中学习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该书记录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活,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习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也是给了习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从中我们学到了梁家河精神所蕴藏的巨大力量,进一步坚定我们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示范者,更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己不先行,何以导入?正人先正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因此教师应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要成为一名学习者

首先,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因而,为师者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育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要以梁家河精神为指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明天的太阳!

6月8日上午,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勇校长的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528616433883273.jpg

1969年,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梁家河。在那里,他度渡过七年的艰难岁月,在那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梦想的青年。他胸怀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成长历程中,从梁家河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我们应当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信念,发愤图强,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希望融为一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永不懈怠。

在学习过程中,张勇书记告诫全体教师要珍惜美好的生活、珍惜现有工作,用感恩之心和奋进之情做人做事,用实打实的干劲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努力争做新时代新教师,真正让“梁家河精神”在城区三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他还希望教师们时刻做到慎言慎行,常怀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无愧于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深情厚望,争做一位人民满意的老师!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本,还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是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通过学习,我们三小教师将会用“梁家河精神”武装自我,用“梁家河”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以满腔的热情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时,出于好奇,大致浏览了一遍,内容都记叙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觉得这本书文风质朴,也没用心精读。

6月8日10时,学校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集中学习《梁家河》”读书活动,校长张勇同志宣读了共青团县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梁家河》文件,并向全体教师介绍了《梁家河》一书的内容概要。他说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能够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认真读书,多学习,因地制宜,带领干部群众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渐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并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立下坚定理想信念。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把事情做得这么好,而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三小有这么好的条件,我相信大家定会立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定将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三小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听完了张校长的一席话,我茅塞顿开,原来这小小的梁家河虽然只是陕北延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艰苦磨砺、挥洒汗水的热土。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插队来到梁家河,因为从北京出发时带的半块面包发霉变质,他扔给狗吃了,当时传遍了整个延川县。这件事让他十分苦闷,“陌生的环境和不信任的目光,让年仅15岁的我感到十分孤独”;还有一件事是过了正月十五村民就出去“寻吃(讨饭)”,就因为这两件事刺激了他的心,决心扎根农村,心系乡亲,真抓实干,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此,和农民一起啃着窝窝头,吃的酸菜,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主动适应艰苦环境,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建设和实践。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搏击贫困,搞农田建设、修通道路、办起了铁业社、磨面坊、成立缝纫组,还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今天我们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这些一心为民、真抓实干、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崇高精神品质,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为自己的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立足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汗水,为山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4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讲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离开了40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

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有四点:

一是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是习总书记、知青们和群众的亲密联系。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与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其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家家户户与其话别。只有自己真正的投入感情与群众交往,才能融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三是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他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经销社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四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初次见到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皮上习总书记和昔日小伙伴在一起的温暖气氛所感染,于是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纪实文学《梁家河》共分为四个部分,用10万余字,40副图片,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整体化的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置身于革命群众的熔炉中锻造自己,从一个懵懂的青年逐步成长为村支部书记,乃至于成长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习总书记,新一代领航人的经历,贯穿其身上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博学天下的尚学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对我们当下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让我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目标和追求。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就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靠扎根农村的实干精神,才使梁家河有了质的变化。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必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想基础上,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5

梁家河,这在中国辽阔土地上原本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却因一个人在他上面留下足迹而让她世界闻名。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县zd委组的“寻找红色足迹,不负时代使命”实践活动,第一站便是陕北梁家河。下车伊始,厚重的黄土味扑面而来,深吸一口夹杂着草木芳香的黄土气息,不觉得让人为之迷醉,这便是最原始的孕育生命的气息。跟随团队到达梁家河村委会,听着讲解员的讲解,让我真真实实的看到一个年轻人的热情与执着,难以想象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就用稍显稚嫩的肩膀挑起无畏,挑起担当。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这本书封面上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从梁家河寻迹和读《梁家河》这本书,让我知道梁家河这里确实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发表讲话时提到梁家河及梁家河的变化,最后总结道:“这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的成功。”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习近平总书记精神升华的起点,也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

?梁家河》这本书完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15至22岁的人生经历,只能感叹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四九年毛主席从陕北走出建立了新中国,而现在梁家河走出了习近平,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6

梁家河一个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村庄,却成为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熟知的地方,只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了七年,人们从梁家河故事更深的了解了习近平,了解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坚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梁家河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中国农村基层的一个缩影。七年多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习近平获益匪浅,为今后的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和江西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学习感悟《梁家河》,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需要经常走下去,“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体察群众之所想、体味民生之多艰,真正明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把问题找准,这样为民造福才有针对性。

坚持团结群众依靠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青年习近平成就了梁家河,梁家河也成就了青年习近平。

习近平曾先后写了10次入党申请,终于在梁家河被组织批准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上大学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前来送行。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与昔日“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嘘寒问暖,用陕北方言同大家拉家常、坐土炕、访窑洞、吃酸菜、叙旧情,彰显了习近平与群众亲如一家的浓情深意。学习感悟《梁家河》,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团结群众,以群众的语言,真诚平等地与其交流,真心实意地倾听民声,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拥护你,党的事业才会有进步,党的执政根基也就会更加稳固。

坚持担当实干服务人民。习近平为了改变梁家河村的落后面貌,同父老乡亲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在村上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学习感悟《梁家河》,要坚持务实担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一些顺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实事、暖民心的难事,真正做到为民排忧解难。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7

最近,我读了《梁家河》一书,对总书记插队岁月有了了解,我认为总书记知青岁月处处体现着“埋身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

从最开始的北京知青到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再到大队支书;从最开始拿没有妇女高的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工分再到熟练掌握农活技巧;从最开始一口普通话到学说陕北话再到一口标准的延川方言。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者怎样深入群众,践行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毕业考到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我更要学习总书记插队的事迹,时刻勉励自己。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得痰都是黑的。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不懈。面对随娃赌气不当生产队长,“一次、两次······十次”总书记终于把随娃说动了。面对入团入党一次次受到挫折,总书记一次次拿起笔,一份一份,直到写到第十分,才获得批准。面对乡亲们不肯打淤地坝,总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有时面对群众的不解和抵抗,我要细心、耐心做群众工作,仔细向群众讲解政策,用事例解释上级政策,用自己的真心打动群众,获取群众的理解。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亲民爱民。面对灵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失,总书记始终没有发火。不管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总书记,他都会帮助。村民王仁厚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总书记始终能和群众走到一起,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对于我来说,在农村工作中,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要积极向周边同事学习这种能力,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打动群众。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总书记任梁家河书记短短一年时间里,村级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要饭的贫困村庄,现在变得红红火火。在农村工作中,我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

读梁家河感心得体会篇8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几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学习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结合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目标感的演讲稿6篇

读弟子规的信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网络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生活需要仪式感的作文参考7篇

2023年医院院感工作总结5篇

读春天来了心得体会通用6篇

读红楼梦的诗心得体会通用7篇

院感科室2023年工作计划7篇

读《青铜葵花》有感作文通用7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通用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988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