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好文网 >心得体会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5篇

事迹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为历史的还原提供有力的支持,避免对事迹进行不当渲染,保持事迹材料的真实性是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5篇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1

2月12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2

我是心血管内科南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我的全部精力、责任、义务和品德奉献给每位患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2年,我来到心血管内科南工作,心内科都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在新的工作岗位和环境,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面对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我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尽最大能力解除他们的痛苦,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刚开始工作中屡屡碰壁,但我从未放弃,暗自鼓励自己能行,不断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各种困难。在心内科只会输液、打针是远远不够的,我利用业余时间取得大专文凭,与同事共同学习各种抢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电除颤、喉罩插管通气术等。

护士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是优质护理服务让病人体察到了护士的付出,感受到护士的努力。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被急诊科轮椅推入病房,患者情绪紧张,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呻吟不止,诉胸前区疼痛2小时,立即描心电图,心电图结果示:下壁心肌梗死。我立即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抢救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有条不紊的与医生配合着,我一刻也不敢放松,守护在患者身旁,经过几小时的全力救治,老人转危为安,家属悬着的心也复位了,我和医生付出得到家属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拖着疲倦的身躯坐在电脑前补记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六年来这样的夜班数不胜数,但我仍无怨无悔的坚持着。

护理工作看似简单,但是有很多细节,护理工作很琐碎,执行各种治疗都要牢记“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和用法。还增加对一腕带。在执行各种治疗前这些内容都是常规,但实际工作中,要做好还是有难度的,就如腕带有个别患者拒绝佩戴腕带,我就想各种办法让患者按规定佩戴。给每位拒绝佩戴腕带患者耐心解释。说明腕带重要性,得到患者一致好评。

我的工作得到患者及领导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十佳护士”、“技术操作能手”“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护士,我看到了护士的价值,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我将把我一生的爱奉献给我的病人,因为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我更美丽!

叶xx

xx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

重症监护室护士

病房是全封闭式的,阳光仅能通过百叶窗透射进来;仪器通常24小时“滴答滴答”地运转着,led灯白天也亮着,这里是生命的中转点——重症监护室(icu)。在这里躺着的患者大多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出于治疗环境的需要,家属们只能留在病房外;守在病房内的,则只有医护人员。

叶xx便是这里的护士,她每天除了输液、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翻身、擦洗身体、处理患者排泄物等日常工作外,还要掌握如呼吸机、crrt等高精尖技术,以随时辅助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这里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对我影响很大,见惯了生死,但却让我对生命更加的敬畏和坦然。”她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竭尽所能地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有一位胃癌晚期伴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大量血液从肛门处流出,污血和着粪便散发出阵阵恶臭,她紧守在病人身旁,帮助患者擦身,更换衣物床单,时刻观察病情,污血和粪便溅到工作服,顾不得更换,直至病人出血停止安置妥当。还有一位因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需长年呼吸机辅助呼吸,无自理能力的老干部,对治疗和护理要求相当高,不定时要求吸痰、翻身、拍背、按摩、喝水等,她与同事们不厌其烦,耐心地为他做好各项护理工作长达3年之久。为了锻炼他的肌力,她还自制康复球,督促他床上运动,使病人及家属感到满意和感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此外,她言传身教,认真做好临床教学及带教工作,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注重培养实习及新护士的优良职业道德,曾荣获2018年“优秀临床带教教师”。

“看到icu患者能走着出去是她最开心的事”,这是她工作多年来的愿望,也是她一直努力的工作目标。今后,她将继续秉承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持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把专业与关爱带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以中共党员标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宋培文1982年毕业于苏州卫校护理专业班,经过助产培训进入原妇幼保健院做了3年助产士,后调入婴儿室工作,从此与新生儿结下不解之缘。

宋培文已记不清楚自己到底护理了多少婴儿,有多少病理儿经她护理转危为安。在她脑海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一次,一个外来婴儿住院,由于入院未明确诊断,该婴儿的感染传给了旁边床位的婴儿,发生了新生儿院内感染。面对险情,她一边迅速向护理部与控感科汇报,一边配合科主任立即采取紧急隔离措施,对感染儿实施封闭式管理,固定专职护理人员加强治疗监护。「新生儿科护士先进事迹材料」新生儿科护士先进事迹材料。她没日没夜地守在病房里,消毒隔离,密切观察有无新发病儿。直到一个星期后,确信没有新发病儿,感染儿也已转危为安,她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她才想起年迈的老父亲患病还在住院,匆匆赶去陪伴。

新生儿不会讲话,但宋培文却能读懂宝宝的需求。她说:“别看宝宝不会讲话,但他们会有皮肤饥渴现象,有的宝宝哭闹,不一定是饿了或者是病痛难受,而是希望有人去关心或爱抚,给他一些皮肤的抚摸就会好。”每次外出学习或参观回来,宋培文都会把一些先进的护理理念带回来,并带领全科护士一起实践。她带领大家一起动手为早产儿暖箱中制作五颜六色“鸟巢”,使孩子们产生安全、舒适感,让他们的小手小腿触碰到“鸟巢”就像感受到妈妈的子宫壁,安安静静地不哭不闹。

由于本院没有新生儿外科,碰到一些外科小病人,医院得用转运救护车把婴儿送到相应的大医院,宋培文总是坐在车上,亲自抱着孩子送到目的地,与对方交接好后才离开。一个冬天的夜晚,新生儿科接到远在苏北东台的转运急救电话:一个病情危重的新生儿呼吸衰竭,需要紧急转送至上一级医院抢救。宋培文得知后,二话没说,穿起棉袄,推上电瓶车就往医院赶。到医院后换上工作服,没顾上喝一口热水就匆匆上了救护车,一路护送宝宝到医院。在她的带领下,几年来已有近xx名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护。

xx年,她荣立苏州市卫生系统三等功,xx年荣获苏州市卫生系统“服务之星”光荣称号,xx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护士”。

钟xx

xx县中医院医共体仕阳分院

护士

眨眼间,离开校园从事护理工作已近3年。这期间,钟xx在护理岗位上始终把“每天、每人、每事;尽心、尽力、尽责”作为人生座右铭,勤恳工作、虚心求教、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争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人们常说护士是美丽的白衣天使,但天使背后的苦和累只有自己心中才清楚;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是苛刻的,护士服一穿就什么烦恼都得抛到九霄云外,不得有一丝杂念,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在这样的日子里,钟xx发现她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虽然每天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内容,一次次输液、一次次健康宣教……但这些看似平凡的重复劳动却孕育了她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工作中第一次遇到洗胃病人,她立即放下手头记录工作,来不及思考,顾不上紧张,便立即投入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插管洗胃等工作中,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当时工作中的她眼里只有病人和病人的健康,尽最大可能去挽救病人生命。除了这些日常工作外,她还负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个月带着药品、血压计、血糖仪等进村入户,开展家庭签约医生随访、农民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等工作,让慢病患者在家能监测血压血糖,极大地方便了偏远地区村民买药、看病。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但是钟xx却为患者撒满了简单而又平凡的爱。她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穿上这身洁白,我就是一名护士。我爱护理事业,更‘爱’每一位患者。”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3

张伯礼——贤以弘德术以辅仁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准时来到天津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出诊。

望闻问切、把脉开方,3个多小时的门诊,张伯礼一连看了26名患者。

虽然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张伯礼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天津口音的长者,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临危受命,于1月27日飞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在抗疫前线奋战了80多天。在张伯礼带领下,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疗,实现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湖北省的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了90%。张伯礼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如今,张伯礼每两个月仍会去武汉探望康复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复得不错,还有部分人免疫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要让他们彻底治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关注转化为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可、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才是更有价值的。”张伯礼表示,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标准化、数据化,让‘望闻问切’有可靠的现代科技支撑,让中药的疗效通过成分、药效、药理、安全性等科学数据来验证。”

今年5月,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天津中医药大学,为创立这间实验室,张伯礼带领团队艰苦奋斗近20年。实验室现已储备了6万多份中药组分,还拥有目前国内包含中药组分数量最多、中药有效成分数字化模型最多、检索速度最快的数据库,“中药组分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细胞、分子药理水平相对清楚地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能根据不同病症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胶囊、压片、注射剂。”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实验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今年是张伯礼从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毕业留校以来,他始终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讲台,不负“教师”这个称谓。每次出诊,张伯礼的诊台都会围坐着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医院的年轻医生,认真观察他全程问诊、检查病状、修改处方。张伯礼主持制定了国内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张伯礼还把自己多年积攒的4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勇博励志基金”,12年来资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医药的年轻学子。

张伯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牌匾。“这是我的座右铭,好的人才可以培养高尚的医德,有了高尚医德,有了治病救人的决心,一定还要有精湛的医术,用高超的医术来彰显仁爱之心,回报党和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回报老百姓的深切厚爱。”张伯礼说。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4

李星,女,1972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石家庄地区卫生学校,当年到行唐县人民医院工作,大专学历,2000年成功竞聘为医院手术室护士长、2004年担任内一科护士长、2008年至今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2015年又兼结核科护士长。

一、冲锋在前,不畏生死,守护全县人民

“这里有危险,让我上!”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长,李星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带头冲向最危险的地方,首例涉武汉疑似患者由她收治,带领着全科护士日夜坚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带领的团队共排查419名发热病人,治愈并解除留观29人,现仍留观6人。1月22日晚,李星放弃了家人团聚的宝贵时光,带领第一梯队护士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无畏被感染风险,积极护理疑似患者,直面生死考验。用她的话说“有领导的支持,家人的理解,我有何惧”。她的女儿是预防医学专业,特别理解自己的妈妈,主动承担了照顾患有慢病爸爸的责任。凭借多年从医经验,她在为病人输液、疏导、护理方面更娴熟,尤其是在穿上防护服后,原本简单的工作却成为极大的挑战,对于高难度的操作,她亲力亲为。哪里是最危险的地方,哪里是最困难的地方,哪里就有她冲锋在前。众所周知,核酸检测时鼻咽拭子标本采集是感染风险最高的,而正确的标本采集是检验结果的最根本前提和保障,每次标本采集她都亲临现场监督。一个多月以来,她从未休息过,从未喊过一声苦和累,她用自己的全部,来换得全县人民的安全。

2020年1月29日15:00李星在隔离病房进行消毒工作。———您逆行的.身影,亲力亲为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它在大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艰难中长成!

二、谋划在前,科学分配,守护全科战士

“大战在即,粮草必先行!”医护战士的“粮草”是医用防护物资,李星凭借多年应对传染病的经验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提前申请储备应急物资,带领全科高效解决了春节假期调配难问题,从容攻破了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整整4天4夜,李星奔走于各个单位、部门之间,每一件储备物资,如数家珍;每一条工作规范,千叮万嘱;每一次培训考核,严之又严,是她的认真细致,让大家从最初的恐慌、紧张转变为从容,让原本的混乱、无章转变为有序,她成为了战友们的“好大姐”。她严格要求,让行为隔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区域划分入脑入心,配备专职院感督导员,对所有进入科室的梯队人员、医务人员、救护车转运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清洁人员均开展严格培训考核;她创新方式,遵循科学防护、合理适度原则,根据接触感染风险的高低选择和分配不同的防护用品,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她细致严谨,亲自演示,逐人指导,配置穿衣镜,张贴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有效避免感染风险;她关怀备至,为隔离区申请对讲机,减少接触,科学安排班次,强制轮休,安排营养餐和休所,开展谈心交流,缓解医务人员心理负担;她不漏一处,完善了隔离病房终末处理流程,每天亲自检查,确保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与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她用暖心的守候保护了医护人员的安全,用最周全的行动保障了工作环节的安全。

2020年3月6日10:15李星结束工作,脱下隔离服后,疲惫的身影,汗湿的衣背。———若问疫情有多么凶险,您的笑容就有多么感动,若问平凡有多么伟大,您的背影就有多么动人,您不再挺拔的脊梁彰显着无惧生死、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三、疏导在前,关怀备至,守护隔离患者

“不要担心,有我们在!”一句简单的话却有千斤重,因为她让身心煎熬的患者获得安宁,让暴躁易怒的情绪获得平静,让紧张痛苦的情绪获得纾解,是她不吝啬的微笑与关怀和不介意的拥抱与疏导,为患者带来了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护士是与隔离患者接触最多的人,李星成为了他们的家人,她不仅日常照顾得当,经常沟通交流,还加上了患者们的微信,和他们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因为依赖所以信任,因为信任所以有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保持良好心态是痊愈的关键。在隔离病区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一个15岁的小男孩,由于年龄小,又无陪护,李星和他互加了微信,有时间就和他视频交流,孩子由原来的恐惧变成了不舍,在男孩解除隔离的那天,孩子母亲为感激她提出要儿子认她做“干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星用自己的专业和智慧扛起了一片天,她是这场战役中最美的天使,用爱心和温暖撑起患者的希望,是李星和像她这样默默奋战在一线的无数战士们,让我们相信,这场战“疫”,我们必胜!

医院评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篇5

陈薇——奋发努力不负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是打不垮的,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生生不息。”11月9日晚播出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感慨地说:“只要保持这股劲头,在科研道路上就没有攻不下的‘娄山关’,就没有攻不下的‘腊子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闻令而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由她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尤其在生物安全、疫情处置等方面业绩显著,为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四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疫情就是命令。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陈薇一直带领团队和时间赛跑。专家组成员张珂告诉记者,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陈薇院士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实地检验各类装备;队员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逐人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并不断激励鼓舞大家;她在一线通宵达旦工作,3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圈儿,白头发却多了不少……大家都说,看到陈薇总是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工作,既心疼又踏实。

在陈薇指挥下,抵达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疫苗,是目前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国必须自主研发疫苗。”陈薇说。在武汉一线,她对疫苗研发总负责;回到后方战线,科研团队夜以继日,联合有关单位协同攻关。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这是一场为了人类生命的赛跑,这是一场与病毒抢速度的鏖战,团队所有成员一路向前冲。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这款疫苗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陈薇骄傲地说。

除了新冠疫苗,陈薇还率领团队研发新药,加紧研制针对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也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才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奋发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9月8日,当陈薇走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主席台时,陈薇的母亲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到女儿的变化。“她变老了,都有白头发了。这次她真是操心了。”陈薇却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先进的教师个人事迹材料最新7篇

护士个人先进事迹优质7篇

先进的教师个人事迹材料7篇

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事迹材料7篇

抗疫先进物业个人事迹材料7篇

先进的教师个人事迹材料通用6篇

消防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8篇

优秀共产产党员个人先进事迹7篇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

脱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35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