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需要具有感情色彩,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读后感是我对书籍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氓》的读后感800字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1
最近读完了《影响力》这本书,颇有感触。
作者认为,我们所处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没有办法、时间和精力,去仔细分辨每一种现象的合理与否,我们在日常中的很多活动,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深度思考和逻辑分析,而是一种惯性,而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这种惯性,广大的商家也是利用潜在客户这种惯性,去“套路”广大消费者。
我敢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时常走在路上会遇到很多“隐藏的商人”,他们以赠送的方式换取联系方式。时隔数日,他们会向你推销一些廉价的精品物,然后你可能会不假思索的买了一堆,但后来,这些东西可能被丢在了不知名的角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当你填了某份考证问卷后,很多机构便从不同渠道购买了联系方式。这些销售人员的手段极高明。他们先是打电话来表明自己是某某机构的某姓老师。聊了几句后说可以赠送免费资料作为参考,借此添加微信。一番询问之后,让你无意识的表明你的立场——报名了考试就一定要通过。接着,他们开始提及自己销售的课程并愿意给出优惠价,同时告诉你,名额有限而他把这个名额留给了你,错过近期的优惠价可能就没有机会了。结果就是,你可能真的没有多想就买了。
看了《影响力》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六大影响力武器的受害者。上面就发生在身边的例子都已经涉及到五个影响力武器:互惠原理、承诺一致、喜好、权威、稀缺。
这几种营销心理学,哪怕就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都是显而易见的,与其说这是一些营销中很常见的手段,不如说是他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大众心理罢了,他所讲的这六种方式环环相扣,不痛不痒就能直击你的内心深处,而你也就因为产生的共鸣而一步一步地上钩,最终成为人家的囊中之物。
我觉得本书既像是武器,又像是一面盾牌,人是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日常工作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及各种交易活动,不可避免的,人总需要通过其他人达到自己的目标,或是帮助其他人完成他们的目标,这也是我说影响力既是武器又是盾牌的原因,在没有意愿、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或没有认知资源对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时候,我们最容易使用孤立的线索,我们往往会把焦点放在一些片面的信息上,用更原始的方式来做出错误的决定。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各种信息纷至沓来,我们的大脑没办法在总览全局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保持大脑的清醒,在道德范围内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也要防止落入他人影响力的陷阱。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2
之前我读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刚刚读过的——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篇杰出的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吃人”的世界中。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
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
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所以,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狂人日记》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3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廉洁修身》这本书。它是一本关于青少年修身养性的心理书,并从中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做一个诚实、守信、节俭的新世纪青年。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明山宾卖牛》这个故事,它讲述了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看完这个故事过后,我感慨良多。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诚信”两字呢?有许多同学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名牌、“吹”家庭环境,“吹”家里的经济情况;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也说是因为自己的状态不好而导致的;有的同学答应了别人的事也不去努力做到;借了别人的东西到期也不归还,一直拖到物主都忘记就算了;有时候明知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承认,赖到别人身上就算完事。这些错误,你我都曾经犯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我们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两字,我们应该由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不诚实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别人也不会和他交往。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有诚信的人,你就会有很多的朋友,你会感到非常地快乐;有了诚信,人们才会收获更多的尊重和喜悦。古人有一句话:“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快乐之源”。请记住:“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更可怕”。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可现在许多同学的家庭环境好,养成了不爱惜粮食的坏习惯。假如一个人一顿饭浪费6粒米,一天就浪费了12粒米,一个星期就要浪费掉84粒,一个月就累计到360粒,那么一年就浪费4320粒,将此数乘以我国的13亿人口,那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从中包含着多少农民的血汗啊!如果我们能把平时浪费的米粒节省下来,聚沙成塔,这个数字又是多么惊人啊!同学们,醒悟吧!别小看碗中剩下的几粒米饭,这都是农民的血汗,也是父母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血汗钱啊!
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将会是祖国的栋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修身养性,做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新世纪青年,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为我们的祖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廉洁教育读本》中关于诚信的几个小故事,感触很多:一个人没有诚信会如何呢?会不会失去尊严,失去人心,失去自我,乃至失去人生的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将风雨交加,坎坷艰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廉洁教育读本》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4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既敬佩保尔坚强勇敢的品质,又欣赏保尔甘愿牺牲的精神,更为他热爱祖国的情操产生由衷的赞美。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不泯灭的光辉的映象。
保尔小时候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顽皮的天性背后,是他的正直善良,是他的坚强勇敢,他那不畏惧恶势力,敢于大胆地向恶势力挑战的勇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学校里,他敢大胆地挑战神父;在生活中,他敢挑战那些仗势欺人的坏孩子;在工厂里,他敢挑战那些不公平、不正当的现象……他仿佛就是一个除恶扬善的英雄,在他的面前,一切违法道德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为他的调皮,他被学校开除,从而踏上了他的人生之路。进入工厂后不久,又被工厂开除。历经千辛万苦的他,却依然显得那样的坚强。后来,因为他的勇敢,被一位名叫冬妮娅的贵族千金所喜爱。但是,残酷的战争爆发了,因为冬妮娅的自私自利,要和保尔逃避战争,而保尔却要保卫祖国,因此保尔和她分手了。于是,保尔毅然决然地与挚友谢廖沙参了军,为保卫俄国尽一份自己的力。
但后来,在战争中,谢廖沙牺牲了,保尔沉浸在悲伤中,虽然悲伤,但他依然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为祖国贡献着。他奋勇杀敌,杀败了一个有一个的敌人。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和平工作上,鼎鼎大名也被人们熟知。
但是,他在一次大战中受了重伤,使他全身瘫痪,双眼失明。他很苦恼,悲痛的无法自拔,结果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时,他又想到了祖国,想到了等待解放的人民,如果自己自杀了,那么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于是,他放弃了自杀,以他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保尔也以他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他一生的使命,见证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话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他们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保尔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让我学习,激我奋进,当我再一次遇到困难时,我的眼前便又会浮现出保尔,然后,我便会咬紧牙关,闭上双眼,闯过挫折,过后。便又是晴天!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5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来的,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特别是自从徐州会战开始以来,有些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这是因为,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而中国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从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力来说,它在东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在当时,我们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各方面都明显地不如对方。从这一点来说,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不可避免,而中国的抗战不能速胜的基本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可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其次,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和中国抗战的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调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是啊,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更加走向成熟。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虽然,在国力方面,我们在当时还不如日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敌国日本是一个小国,它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再有,在国际上,敌人是失道寡助,而我们呢,却是得道多助。这是由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能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其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由此看来,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就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战争啊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必然要犯错误。
在当时,除了速胜论之外,还有着另一种更加悲观的论调,那就是亡国论。那么,这个亡国论又是怎么来的呢?要真的究其原因,那还得从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徐州会战说起,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阔地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这就是后来被史学家所称之为的“徐州会战”,会战一开始,国民党的60万大军就陷入了被动,被敌人所阻拦、分割和包围,陷入败局,不得不向豫、皖、边突围,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的“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开始传播开来,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所产生的妥协倾向,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可以这么说,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论”,它可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来认识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无法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了。为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啊,唯心论和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指导我们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外,刚才我们提到亡国论,这有些人之所以能提出亡国论这个论调,决不是偶然的,它也和我们的历史发展有关,你们大家伙想一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之前,我们和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不都是打一仗败一仗吗!这除了我们在军事和经济上落后,没有实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统治者的腐败和软弱无能,要不,能在几年内签订那么多个不平等条约吗!但是啊,在今天,这一点可就大不相同了,这国民党蒋介石虽然是不情愿抗战,但是,全国四万万觉醒了的人民却坚决要求抗战,特别是有了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抗日的急先锋,她抗战最坚决,同时更是唤醒了千百万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起来抗日,这股抗日浪潮确实如排山倒海之势,虽然在经济力量和武器装备上我们还不如敌人,但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好的领导,就不愁打不败日本鬼子。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灭亡是必然,但是,这需要我们坚持抗战,而且还要坚持长期抗战。因为,正如我们在前边所提到的,由于日本在当时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方面都比中国要强大,所以,它能逞凶一时,而我们呢,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更长的时间才能最终消灭它。
前面我们提到了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当时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我们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这是日本侵略战争之不可避免,中国抗战之不能速胜的依据。不过,这也不要紧,敌人虽然在实力上超过了我们,但它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正义的和进步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必然失败,中国抗战的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再有,这日本本来就是个小国,它地小、人少、物少、兵少,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我们(国家)呢,却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此外,在国际上,敌人是失道寡助,而我们却是得道多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失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由此看来,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样特点的比赛。我们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必然要犯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这亡国论这是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点,把它夸大起来并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看不到其他特点;而速胜论者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而夸大其它特点,两者看问题的方法都是非科学的,即主观的和片面的,因而得出的结论也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亡国论产生妥协倾向,而速胜论呢,却“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因此,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主席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通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战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遵循了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具体地说吧,《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一点,《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仅如此,对于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6
读完《红岩》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感动的是《钢铁意志》这篇故事:江姐在半夜里,被国民党特务徐鹏飞、朱介拉到了审讯室。国民党特务徐鹏飞一开始用了一种十分痛苦的审讯刑罚方式——吊鸭儿凫水。凫水便是将人双脚双手反剪着捆绑在身后,再将其高高在悬吊在房顶楼檩上,使被审讯人面腹朝地,手脚朝着屋顶。要知道,倒挂起来可是非常难受的,人全身的血液会倒流,重心会颠倒,会感觉一阵一阵的恶心。面对于这样的折磨,江姐没有低头,他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都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全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共产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这句话激怒了徐鹏飞。这个毒恶的国民党特务又把江姐绑在凳子上,把竹签一个一个扎进江姐的手指中,逼她说出共产党的机密。江姐又一次虚弱而又坚毅地摇了摇头。说下了一句充满革命意志的宣言:“毒性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的革命意志是用钢铁铸就而成的!”
徐鹏飞开始咆哮了:“给我拔出来,再扎!逼出他说为止!。”江姐为了忍受这种十指连心的剧烈的疼痛,把嘴唇都咬烂了,最后昏了过去。徐鹏飞又一次发怒了,用冷水把江姐泼醒,再一次用竹签扎她。就这样,江姐一直被折磨到天亮。但徐鹏飞还是没有从江姐嘴里得到一点消息。
江姐的意志可真是坚强,这么残酷的毒性拷打,江姐都没有说出一点消息。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身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平时,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抹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篇末对革命胜利后一个美丽黎明的描写。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朝霞,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美好的明天!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氓》的读后感800字篇7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