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感悟,优秀的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情节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华好故事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讲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的美德故事。如温席侍母、陆绩怀橘、苗岭女杰等,还有许多名人,有刘恒、于谦、司马迁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很有美德:骞的后母很坏,冬天不让他穿暖,还经常打骂他。这事被他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要把后母赶走,骞还为她求情;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他却不记恨后母,还非常孝敬她。有一次,后母生病了,想吃鲜鱼,但那时候是冬天,已经没有鲜鱼卖了,于是,王祥就到了河边,脱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终于捉到了两条鲤鱼。
读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学校里,我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跟同学斤斤计较,过意不去,甚至闹别扭、吵嘴;在家里,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不愉快。和书里的人物相比较,我想,我真是心胸太狭窄了! 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那时候我知道退让一下,我和同学、好朋友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些不愉快了。的确,待人要宽容,同学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是一种缘分,人与人能成为好朋友,更是一种缘分。
和善待人、宽容待人,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的。这是做人的根本。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2
“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这是《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中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条。
在此篇中,我们看到了季文子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马破车,穿的是久洗的旧衣。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而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将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这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节俭难,而始终如一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的一国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马光也非常节俭,在著名的《训俭示康》中,他就提出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俭立名,以奢自败”的主张。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以上所说的三位都有一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校园里的萃萃学子,备受家长的呵护,好像是温室中的花朵,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零花钱更是不断。对我们中的有些人而言,俭朴似己成为一种过时的观念,而高消费却成为一种时尚。不信,你可以看到如下几组镜头:
镜头三:用品攀比。班级是同学们学习、竞争的地方。可是这儿,却隐藏着另一类“竞争”。如你的西装是“皮尔·卡丹”,我的衬衫就买“金利来”“雅戈尔”;他的运动衫是“李宁”,她就去买“耐克”……总之,要穿出流行的趋势,要最“modern”的。甚至连一块橡皮也要攀比,东西稍微有点磨损便让其“下岗”,与之永别。有些同学终日沉醉在高消费里,用衣着打扮自己,还洋洋自得。殊不知,中学生纯真朴素的美正离他们越来越远!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先人季文子、司马光、左权等的事迹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颜面说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呢?
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明了:富裕时忘了节俭,这是一种狂妄;而贫困时仍念念不忘追求奢侈,这更是一种悲哀。节俭,是美德,而不是过时的观念。我们更不能一边喊着弘扬美德、勤俭节约,一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而要让勤俭朴素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伴随我们迈向辉煌的新世纪!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3
我现在正在读一本书,它的名字就叫做中华美德的故事。这是一本写着很多美德的故事,是我应看的一本书。正在写得是本书的读后感受。下面就是的了,请你们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的美德故事有很多的从古代到二十一世纪一直有着很多的美德故事,我不好一个一个的讲给你们大家听,可是我可以从中选出一两个故事写给我们看的接下面看我写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的故事。孔融让梨
那时候,孔融家里面不是很富有,但是他的哥哥有很多一共有4个哥哥再加上他一个就他家有孩子,有一天孔融的爸爸从外面带5个梨子,孩子们问他这梨儿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爸爸说这是朋友给我孩子的5个梨。爸爸让孔融先拿梨子,孔融走来到例子面前,从盘子里面的5个梨子当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后从盘子里选出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走到爸爸的身边,然后爸爸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拿打的或者是最大的呢?”孔融说:“我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就应该拿最小的,把最大的或大的给哥哥他们,因为他们都比我大,就应该拿大的。爸爸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对孔融笑了。
你们大家从这个故事里面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对就是这个道理,我来告诉那些不知道的人们吧。道理是这样的,只要你比别人小,但有两个东西一大一小,那你就必须拿那一个小的,因为必然是你的上一辈,应该叫长辈吧。我们应该就像孔融那样子只想着别人的利益而不像着自己的利益。中华美德,还有别人的道理你们大家自己亲生去探索吧,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4
是夜,北风呼啸,时间的推移将万家灯火变成了那零星的几扇窗,几盏灯,几个人。我手捧书卷,沉寂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那书的封面,印着一行竖排楷体“中华美德颂”。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中华美德更是一直伴随中华的发展,从尧的“俭朴”,舜的“宽厚”到孔子的“礼”“仁”再到现在的“尊”“让”都是中华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书中的感人故事让人落泪,伟大人物使人敬佩。无数故事路然纸上,然而,最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是他——“最美司机”吴斌。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的灵魂仿佛飞到了公交车上,我仿佛亲眼见证整个过程。11时39分,公交车安然行驶,40分左右“飞来横祸”的铁片击中吴斌。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幕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在接下来的24秋内,吴斌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车并没有失控,而是安稳地停了下来,而当时,吴斌已是重伤。
时间仿佛定格,我的`思维都在飞速旋转。吴斌用自己的生命给中国人上了一堂课,诠释了“责任”二字的含义。吴斌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顾全大局,他用自己一人的生命换来了全车人的安全。我想,即使车子失控也无人能责任他吧。那时他身受重伤,但正因为他心中有那份责任,那份担当,便使他在第一时间把车停下,这,便是中华美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中华魂。
所谓责任,便是摸着自己的良心,认认真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公交车司机吴斌这样做了,但尽责之人并不只有他,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民,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却有着相同的一点。他们的尽职尽责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我们有尽责了吗?我们有尽最大的能力去住址学习吗?其实责任不只体现在大人身上,也体现在全中国人身上。
忽然想着前几时打扫楼梯时我还怨声连连,抱怨为什么要来扫地,我们明明是来学习的啊。现在想起不禁失笑,或许,再敢不会有这样的话从我口中传出了吧。
思绪渐渐回到现实,却有着周庄梦蝶般的真实,远处几家灯火也已熄,空旷的黑夜只剩下我那扇窗,那盏灯,那个人。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有《爱的教育》,《贝丝的快乐农场》,《父亲的城》,其中还有我最爱看的《中国成语故事》。
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是从已经看过的故事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半途而废中”的乐羊子,在贤惠妻子的劝告下,做到了路不拾遗,明白了一块布要一寸一寸,一尺一尺才能织起来,如果剪断,那从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和剪断这块布有何不同呢。而我有时候就听不进老师和爸妈的劝告,没有耐心,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常常受到老师和爸妈的批评。
还有,“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为了继续求学,放弃做官,千里迢迢冒着大雪去拜访老师,正巧遇到老师在睡觉,他就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但他已成了雪人。杨时这种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和他相比我是那么的渺小。
看看我,经常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而我在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不认真听,既对老师不尊敬,又没学到知识。最后还得受老师和家长批评;夏天,爸妈怕我学习热,于是就把空调打开,而我却在里面玩,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这本书,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曹冲称象”里的曹冲的机智;“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6
?映雪囊萤》、《负薪挂角》、《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都是《中华励志成语故事大全》里精彩的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让人充满正能量。其中给我鼓励最大的是《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两个故事。
?悬梁刺股》写的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孙敬在学习中怕自己打瞌睡,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在房梁上,一打盹,头发就被绳子拉痛醒了。而苏秦在打盹时却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你看他们两人多刻苦学习啊!而我呢,一困就睡,管他三七二十一。记得有一次,我的作业才了到一半,眼困了,把笔一扔,上床倒头就睡。本想睡一会再起来接着做完,可是跟伙伴们疯玩了一天的'我,一觉醒来天大亮了,昨晚我偷懒了。一到教室就拼命地赶呀赶,狼狈不堪。想想古人悬梁刺股,看看自己得过且过,好惭愧啊!以后,我一定要谨记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学习精神,好好读书,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也叫我感动。匡衡的家穷到连一根蜡烛都买不起,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就借着隔壁透进的一点光来读书学习,却成就了西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所以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会自觉做作业、看书、练字、画画。有一次,我看《十万个为什么》入了迷,半夜被奶奶骂我不关灯,浪费电。我吐吐舌头,告诉自己,以后我白天要多看书学习。
我爱读书,读书让人明理,读书让人睿智。文化知识使人知书达理,读书学习使人实现梦想。同学们,读书的号角吹响了,大家都来读书吧,因为读书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7
今天,读完了《中华美德故事》书中的《孔子学琴》这篇文章后,对我的启发很深。
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在60岁的时候向一位老师学琴,孔子学琴时与别的同学不一样,别的同学都是迫不及待的想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习了2天,甚至还不熟练便学习心的曲子了,而孔子却很有耐心,一首曲子要学习10天,而他自己也知道已经把曲子练得很熟练了,可他还在认真的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想通过琴声来揣摩声音里的人物、动作和人物的表情,所以老师非常喜欢他。
读完这篇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在家中做家庭作业有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我想了半天也没有做出来,于是我想到参考资料上有这道题的答案,我赶忙把答案抄在了本子上。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说我非常聪明,还给了我一颗红星。从此以后,我感觉那颗红星一直跟随着我,好像时时在在说:“那道题你会了吗?”
现在我明白了,今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孔子学琴的精神,锲而不舍,努力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中华好故事读后感篇8
我在今年的暑假读完了《中华成语故事》,它使我增长了一些知识。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释义、出处、指点迷津和一个成语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成语是——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吕蒙常常打胜仗,但是他识字很少,孙权劝他以后要多读书,吕蒙却说军事很多,孙权知道吕蒙是在找借口,就给他说了许多道理。从此以后,吕蒙天天用功的读书。后来有一天,鲁肃来看吕蒙,发现吕蒙对打仗和国事都有独特的见解,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粗莽的武夫了,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说有志气的人,分别三日,就要重新审视了。我们要像书中的吕蒙一样,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发奋图强,这样你才会有所进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也不要总用老眼光看人,因为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在进步,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成语——班门弄斧。说的是“诗圣”李白,特爱喝酒。有一天,年老的李白把船停在采石江边,晚上,月亮又大又圆。李白喝了个大醉,他看见倒映在水里又大又圆的明月。于是就伸手去抓,结果就掉到江里被淹死了。从那以后,那儿出现了李白墓、谪仙楼等名胜。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兴趣,就在李白的墓碑上乱写乱画、胡言乱语,非常可笑。有一个叫梅之涣的是人看不下去,就写了诗讽刺他们,他认为他们在大诗人的墓碑上乱写诗,很不自量力。
通过读了《中华成语故事》,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还对我的说话能力有所提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