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围绕课题来制定的,优秀的教案是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的,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91—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表,在具体情景中建立时间观念。
2、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看整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会应用。
教 具:实物钟表、钟表图片。
学 具: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仔细听好了。
你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生:6点半、7点……)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
(生:听家长说的、看钟表的……)
要想知道这些时间我们就要学习认识钟表。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有关钟表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请优等生介绍:钟表上有数、有长针、有短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 长针 短针
谁还有补充?
(生:钟表上有大格、有小格……)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大格 小格
2、指导观察: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钟表。
拿出你的钟表。请仔细观察钟表上的数。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钟表上有12个数。还有学生会边说边比划数是按照这样的方向排列的。)
你知道钟表上的长针、短针分别叫什么吗?
长针叫分针,用手指一指你的钟表上的分针。
短针叫时针,用手指一指你的钟表上的时针。
钟表上每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数一数钟表上共有多少个大格?
(生:有12个大格。)
你知道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生:共有60个小格。)
有关钟表上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就是表示几时的。
3、认识时间:
出示钟面图:
8时 3时 6时
这几个时间你们认识吗?分别是多少?
你是怎么认识的?
想一想这些时间你在干什么?
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
(生:都是指向12。)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是因为分针都是从12出发正好走了一圈,又指向12。)
分针指向12就是整时,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写时间:
你会认时间,会写时间吗?
我们来看第一个时间是8时,我们先写一个“8”再写一个“时”。
时间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电子表的显示方法。
这种表示方法是这样写的“8:00”。
你见过这种表示方法吗?在哪见过的?你可真会观察。
你想试试吗?
请你把后面的两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找两人板演,其他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认识钟表的方法是什么?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下面就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师拨表学生报时:
现在我要观察一下哪个同学眼睛亮、嘴巴巧,我拨钟表你报时,抢答。
2、师报时学生拨钟表:
咱们班的学生个个眼睛亮、嘴巴巧脑子转的快,现在我要看一下你的小手是不是很灵活,准备好你的钟表我报时你拨钟表。
请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3、课本92页内容:
请同学们赶快收拾好学具,快速打开课本92页,请同学们独立用两种方法把图中的作息时间表示出来。
教师逐一批改及时反馈指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4
设计说明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一些特殊规律。(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先想一想分数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18=
÷=÷=21÷=
÷=÷=×=
①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②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③生独立计算。
④观察左边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乘法与除法是互逆运算)
(2)结合×和×18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结合÷和21÷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并说一说算理。
+++
15×
+3÷
3.7×+1.3÷
÷
0.5×
2.复习倒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没有倒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51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真分数大。()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积一定比原来的数小。()
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商一定比原来的数大。()
3.复习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出示课件)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
2∶50.6∶0.3
(2)结合上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复习比值的意义及求法。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复习。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1~6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为了迎接下个月的活动,学校准备了一些气球和彩旗,认真观察,说说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1、有80面彩旗
2、每个班分20面
3、有150个气球 ......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学生汇报(边汇报边列式)
1、有80面彩旗,每个班分20面, 可以分给几个班?谁来列式?
列式:80 ÷ 2 0 =
2、 有150个气球,每个班分5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谁来列式?
列式:150 ÷ 50 =
师:仔细观察这些式子,说说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有的是整十数,有的是几百几十的数
师:对,第一个是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第二个是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具体研究的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出示学习目标:会口算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学校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80 ÷ 2 0 =的问题
请大家拿出任务单,开始吧。
学习任务一:有80面彩旗,每个班分20面, 可以分给几个班?
80 ÷ 2 0 = (个)
自主学习:
我是这样想的 课本是这样说的
同学是这样讲的 我们组准备这样展示
(二)、 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很用心,真不错。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呢?
学生以组进行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组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你们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你们还有补充或评价吗?
(边说边讲边板书)
组2、我们组有不同的方法:
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生质疑:你们为什么要在4的末尾没有1个0呢?
组:因为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8个十除以2个十就是4.
你们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你们还有补充或评价吗?
师小结:刚才我们找到了2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种方法是用乘法做除法,第二种方法是用表内除法做除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会算的又对又快呢?请大家用你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并与小对子组的成员交流。
大屏幕出题
60 ÷ 20 =
150 ÷ 50 =
学生在组内一个一个的说,其他人听。
师:你是用哪种方法呢?
生汇报后,师:老师平常也是这样算的。
学习任务二
师:你会做吗?好,那咱们一起试试。
1、任务呈现:
学习任务二:
估算:
83÷20≈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80÷19≈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122÷30≈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120÷28≈ 想:把( )看作接近的整十数( )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进行交流。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哪个组愿意来展示呢?组来汇报:算式加算法生生评价
师:谁来和大家共同分享你的估算方法呢?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已经完成的很好了,从大家的表现和交流的话语中老师发现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我们都已经学会了,能不能经得起检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检测乐园
五、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师:答案已经在大屏幕上了,请同学们同桌交换,认真批阅
3、反思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一起写一句话总结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除法,以后我们还会研究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很多的内容,老师相信这些内容一定会和我们班这群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们交上朋友。
教学反思: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