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好文网 >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优质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达形式比较丰富的文稿,想要心得体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需要先推理事情的发展经过,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优质8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1

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2011版课标的异同之处;第三遍,听取了xx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1、在“识字与写字”板块中,增加了对汉字音、形、义及与生活、行为联系的探索,这一点变化,我认为是对应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而来的,在新教材中,除了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还专门开辟了“识字加油站”栏目,一单元开展一次集中学习;

2、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3、小学三个学段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二、“阅读与鉴赏”的变化

2022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2011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逐步推进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xx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1、如今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2、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xx教授认为,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期。xx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到了初二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4、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结合xx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就不予重视。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xx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让学生有兴趣,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3、注重自由阅读。xx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那就不能强来,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同时,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2

暑假期间,我学习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3

新教材培训即将结束,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研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体会: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能否运用常见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考试究竟能得到多少分,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识本位教学思想,只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20xx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二者不可偏废。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以说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

一、领悟课标内核,明确“双性”辩证关系。

工具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运用,厚积薄发,体现能力为主;因为英语是公共交流工具、学习工具、思维工具,由个人掌握,可以共同使用。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于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人格升华,体现德育为首;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重视人的文化。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

只有明确了“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才会淡化知识本位的教学,走向或者是用心思考“双性”并举的重要性;才不会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句型一类的纯知识技能操练,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会片面强调“人文性”,即过分关注文化差异、挖掘文本思想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熏陶;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

二、提升人文素养,凸显“双性”价值取向。

学生是人,不是等待被雕琢和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理念),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经师”;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人师”。因为新版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对英语教师的身份也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老师,而是用英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老师,引领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来源于教师的人文底色的丰厚。对此,英语教师要在不断地为自己的专业充电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滋养心灵、性情等营养元素,获得打开眼界、视角与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启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经师人师合一”的理念,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再变成仅会考试的机器,一味充当分数的'奴隶,高分低能、冷漠无情,没有理想,缺乏大志,心理失衡的一代,而是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心理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新版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本意或者说价值取向也就凸显于此吧。

三、挖掘隐形资源 生成“双性”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得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目的与境界。

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本,让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生生观点的撞碰中感受、理解、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还不够,还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创新文本。要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英语教学必须既承担起“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又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4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5

有幸通过研修网聆听了专家们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与教学指导,专家们着眼艺术核心素养,并特别强调:坚持素养导向,落实因材施教,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从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到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再到学科内、跨学科的新融合及如何实施新课程等进行了答疑解惑,精彩的讲座使我对最新艺术课程标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跟上“变化”,积极理解适应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着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课,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性质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的明显总体目标并不是纯粹的知识要点学习,反而是重视核心素养的塑造。重点是塑造学生终生发展趋势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备课教案设计中,不但需有阶段两性知识总体目标,还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这门课能提升学生怎样的素养?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方法,更为客观性、多方位地检测学生的学习完成状况。

二、强调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美术课程为例,课程内容框架非常全面,1-2年级的“欣赏美术”,让孩子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的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表达所见所闻及感受;改进生活用品,学会从外观及使用功能了解物品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意见进行改进和美化。3-5年级的“表达美术”,让学生感受中外美术魅力;利用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理;学做传统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到6-7年级的“美术创新”,整个课程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美术,发现自己的特长。

三、艺术课程安排更加系统多元

美术课程大致分为四类: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通过听觉+视觉+知觉,包括美术知识的教学、美术技法的培养,并让孩子学习自主创作一些美术作品。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盖人格,这些让我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索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高度重视艺术与其它科目的关联,充分运用教育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因素、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开阔视野的多元性,扩宽艺术视线,与学生们一起成长,持续塑造艺术素质和想像力。

四、个人总结反思

通过学习,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教育的意义、多元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办法及其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指导下教学方式的转变角度。培训的成效不单单是看学生的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对理解的自身素质,实际的意见反馈点是提升学业质量的描述。最先要加强老师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能力,次之要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整合和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另外,此次学习让我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核心素养、学科融合、过程评价、高质量美育、艺术素养、教师能力等关键词,将成为今后教学活动的主旋律,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继续加强自己的美术技能,努力发展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综合能力,努力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实施,发展自己,成就学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6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7

自从新课标颁布后,几个重要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育人价值概念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二、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

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三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

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意识。

三、学习任务群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小学提出了六个任务群。

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要有分有合。

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小学低年段主要是识字性的阅读,思辨能力比较弱。怎么做学习任务群?可以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前那种大量刷题的做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主,实际上就是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了,只是落实的是任务群中的某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理解它的好处,减少灌输性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具体来说,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要关注每个单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提示,强化情境,强化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中还要注意:群文教学不能取替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我们不要理解为就是组织活动,有些课还是需要老师多讲、精讲,先要学生读懂、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不要给老师规定讲的比例,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目标,要有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四、整本书阅读概念

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用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小学里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这几个重要概念,是在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我想,也只有理解透彻了这几个重要概念,才可能真正读懂新课标,才可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心得体会篇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对“运算能力”是这样描述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计算能力是指利用一定的运算程序计算出结果的技能,而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而成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技能的培训转到了能力的培养。那么运算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地?下面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与自己运算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因材施教,鼓励方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指对于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仅可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我在教学退位减法十几减6时,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并让学生观察,提出怎样列式,引入算式13-6,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交流汇报如何计算13-6,最后得出以下几种算法:

(1)用“一个一个减”的方法

算式:13-1-1-1-1-1-1=

(2)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借助加法来想减法,想6加几等于13,13减6就等于几,因为6+7=13,所以13-6=7。

(3)用“平十法”

被减数的个位是3,为了“平十”,把减数6分成3和3,先算13-3=10,再算10-3=7。

(4)用“破十法”

所谓“破十”,就是破出来减十,即用十减,当被减数的个位比减数小时,就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用10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再与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6=4,再算4+3=7。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鼓励运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自主选择经过优化后的方法,让学生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理法融合,实现方法最优化

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算法是计算法则,是解决如何算得方便、准确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算法又使算理可操作化,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就需要教师既重视算法教学,又重视算理教学,正确处理算法和算理学习的关系。

1、体会思路,优化修正

每一个算法背后的思路都不相同,都对应了深刻的算理,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还要能把每一个算法对应的算理理解到位,才能说学生真正掌握了不同的算法。再者在学生列出的各种算法中既有低效的,也有十分巧妙的,此时教师应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归类,说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最好?自己的算法和最好的算法有何区别?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算法的优化,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炼了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计算64+58=?

生1:列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为122。

生2:64+60=124,124-2=122。

生3:64+36=100,100+22=122。

生4:60+50=110,4+8=12,110+12=122。

在这个两位数加法里,第一种算法是正确并且大部分学生使用的最普通的算法,但是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粗心,看错数字或者在进位计算中有所差错,并且计算速度也不快,因此列竖式计算在此有效性较低。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都包含了“凑整法”的数学思想,这两种算法的有效性较高。第四种算法则是分部计算方法,大数和大数相加,尾数和尾数相加,其实就是竖式运算的原理,这种算法较麻烦,可能会降低运算速度,算法的有效性也不强。虽然学生能够提出这四种不同的算法,但实则是对运算的掌握能力的差异,导致计算过程有快有慢。所以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尽量掌握第二、三种算法,但是所有人必须掌握第一种算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由此可见,看似一道简单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可里面蕴含了深刻的算理,教师要理解学生呈现出的算法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将更高级的数学思想转变为简单的'算法展示出来。

2、品味逻辑,创新方法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结合两者关系来创新新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和效率。

如,在计算51-9=?时,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快速口算的方法,不能立即得出答案。有一个学生发现虽然他不能快速算出51-9=?但是他能很快算出50-9=41,再将41中的个位数1加上原来的个位上的1,即可得出结果为42。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意识到,依据算理,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先加减,十位数只能和十位数相加减,现在个位上的1比9小,不能直接相减,那么就需要把一个十借给个位上的数再相减。这样就可以得到10+1=11,再与9相减。此原理就是列竖式计算中的“借位”原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运用算理来创新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习题:35+46+4=?学生结合以上计算经验,会想到将该式变成30+40+5+6+4=?此时学生会发现,运用减整的方法会使运算更简便,于是学生将式子变为30+40+5+(6+4)=30+40+5+10=85。通过此次计算,学生发现了如果要使计算变得简便,就要运用“借位”原理中的“减整”原理。即学生在让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时,要尽量让相加或相减的数字减整。

又如34-1-3=?时,可以把式子变成34-(1+3)=30。同理,在计算53-7=?时,可以把式子变成50-7+3=?从而快速算出答案。因此,在学生不记得运算方法时,可以通过分析算理的方法来理解计算方法,然后利用理解的方法来记忆。算理是计算的“道”,算法是计算的“术”,当学生理解运算方法的过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方法,创新运算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以用促算,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只是单纯地讲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些困难。而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具体情境中,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把运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丰富的数学现实,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3+2=5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3+2=5,以此类推计算4+3=7,5+4=9,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在具体问题中,例如,图画中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4只,一共有几只鸟?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图意,知道了树上是3只,即写作3,又飞来了4只,因此再记作4,而问的问题是一共有几只?所以应使用加法,即3+4=7,所以有7只。如此,学生不但学会了简单的加法,重要的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儿童版”纸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例如,35元可以有几种表示方法?都分别是哪几种?50元减去20。5元还剩多少?10。2元加上8。7元是多少?等等,此时,“算”与“用”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时学生明白,“算”是为“用”服务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算法教学又要重视算理教学,并将运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实际完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中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篇

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篇

生物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篇

语文课程新标准心得体会6篇

音乐课程新标准心得体会7篇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篇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6篇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推荐6篇

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405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